Frenulotomy

什麼是舌繫帶?

 
結構上來說,舌頭是口腔下部的一塊特化的肌肉,上面佈滿了黏膜、味蕾等小結構。其中,在前端與後端將舌頭與口腔連結的結締組織,稱之為「舌繫帶」
 

image

 
研究者發現,舌繫帶如果連接的太緊,連接點太前面,或者太短,可能孩子的舌頭活動就會受到影響。這種狀況就被稱為「舌繫帶過緊」,英文稱作ankyglossia,原意為「彎曲的舌頭」。
 
怎麼知道有沒有舌繫帶過緊的狀況?
評估舌繫帶過短,或舌頭活動程度的方式有多套工具,這邊只舉一個最近由一群英國研究者圖形化的例子(TABBY),讓大家好理解。

figure1

來源:Int Breastfeed J 14, 31 (2019).
 
如上圖所示,這套工具的評估包括:
  • 舌頭尖端的模樣,例如是否呈現愛心的形狀
  • 舌繫帶連接到牙齦的位置,例如連到牙齦的尖端或嘴底
  • 舌頭可以抬得多高
  • 舌頭可以伸得多遠,例如舌頭都位於牙齦內側無法向外突出
 
其中一些評估的點,需要一些經驗才能更準確的評估。如果舌頭尖端看起來像愛心形,舌頭難以抬高或突出,那可能孩子就有舌繫帶過短的問題。
 
隨著大家對舌繫帶過緊這個狀況的認知,盛行率似乎有慢慢在增加,目前的研究是從3%~10.7%不等。[1]
 
舌繫帶過緊,會有什麼問題呢?
目前舌繫帶過緊,大家認為比較有關連的問題有二:
  • 吸奶的狀況
  • 未來發音的問題
有些研究者認為,舌繫帶過緊的問題,會影響寶寶吸奶的能力,
同時也會比較容易導致寶寶含乳困難,以及媽媽乳頭疼痛
儘管如此,其實許多舌繫帶過緊的寶寶哺乳上並無任何問題
 
大家也可以想見,哺乳的成功與否跟許多因素相關,
包括媽媽與寶寶的姿勢、媽媽對於餵食訊號的了解、寶寶本身的狀態、身邊的支持等。
 
舉例來說,在紐西蘭的一個研究中,
研究者將泌乳顧問納入哺乳問題的臨床評估之中,而不僅僅是關注在舌繫帶的問題上,
結果舌繫帶鬆開術的比例從11.3%下降到3.5%,同時母乳哺育的比例並未受影響。[2]
 
將哺乳不成功、乳頭疼痛單純歸因給舌繫帶過緊並做手術,有可能得不到照顧者想要的哺乳結果。
 
舌繫帶過緊,會影響發音/語言嗎?
另一個家長們一定會關心的問題,是「是否會影響到未來孩子的發音?」
一般認為跟舌繫帶過緊有關的發音困難,主要是需要舌頭抬起的/l/、/th/跟/r/三個發音
 
很遺憾的,這個答案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回答。
 
在2015年的回顧研究中[4],研究者僅找到三篇研究針對發音/語言的問題作探討。其中唯一的一篇隨機對照試驗,是比較兩種不同的舌繫帶切開術,而非手術vs. 保守治療。
 
目前最大型有比較保守治療的研究發表在2019年[6],電話訪問了77位平均5~6歲舌繫帶過緊的孩童。結果,接受切開術的孩童舌頭確實較能完成一定的動作,但語言困難的比例並未有差
 
會有這樣的爭議原因跟前面類似的,語言能力跟發音,跟舌頭的靈活度不完全一樣。
美國語言聽力學會(ASHA) 就指出,就算是跟舌頭高度相關的/l/、/th/跟/r/,在舌繫帶過緊的狀況下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發出。
 
總結:舌繫帶過緊,到底要不要做鬆開術?
我們從如何評估舌繫帶過緊,一路談到哺乳、發音的問題,現在該來說說結論了:舌繫帶過緊,到底要不要做鬆開術。
 

Frenulotomy (1)

 
至今而言,大部分的學會都表示:
應依個別孩童狀況而定
 
會有這樣的模稜兩可的建議,主要還是相關的研究不夠多且不夠紮實。嬰幼兒本就是易受傷害族群,研究的評估辦法(如哺育的成功與否,發音是否困難)又往往欠缺客觀的評估。
 
另一個研究困難的原因,在於嬰兒時期舌繫帶鬆開相對風險極低,最常見的方法甚至一把無菌剪刀就可以了,大概只會有極少量出血,也不需要麻醉。[3] 在處置風險低的狀況下,有些醫師就會認為:
「你明明知道鬆開術的風險很低,又有潛在的好處。嬰兒階段做還可以省去全身麻醉的風險,你不在這個階段做鬆開術,反而去比較治療vs.不治療,這樣是『不道德』的。」
 
當然,風險的高低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樣子的處置風險是不是真的讓大家都能接受,還是見仁見智的。
 
如果孩子有舌繫帶過緊,且同時有上述的母乳哺育/發音上的困難,建議在接受鬆開術前,還是要尋找哺育諮詢專家/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的評估
 
參考資料
  1.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Ankyloglossia in Children - Anna H. Messner, Jonathan Walsh, Richard M. Rosenfeld, Seth R. Schwartz, Stacey L. Ishman, Cristina Baldassari, Scott E. Brietzke, David H. Darrow, Nira Goldstein, Jessica Levi, Anna K. Meyer, Sanjay Parikh, Jeffrey P. Simons, Daniel L. Wohl, Erin Lambie, Lisa Satterfield, 2020 (sagepub.com)
  2. A multifaceted programme to reduce the rate of tongue-tie release surgery in newborn infants: Observational study - ScienceDirect
  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kyloglossia in Newborns and Infants: A Review | Neonatology | 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 JAMA Network
  4. Treatment of Ankyloglossia for Reasons Other Than Breastfeeding: A Systematic Review | Pediatrics |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org)
  5. Ankyloglossia: To Clip or Not to Clip? That’s the Question. | The ASHA Leader
  6. Caregiver perception of speech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kyloglossia: Comparison between surgery and non-treatment - ScienceDirect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讓大家方便尋找,這裡整理了過去的文章。
最後一次更新的時間:2021/12/14

皮膚問題

痱子粉/爽身粉可以給寶寶使用嗎? 

寶寶臉上那惱人的疹子 - 新生兒痤瘡

寒流來襲! 如何做好肌膚保濕?保濕產品的選擇!

什麼樣的嬰兒血管瘤需要治療呢?

 

疫苗問題

我/我的孩子考慮要補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合適嗎?

 

新冠肺炎

兒童新冠肺炎相關議題: 症狀、傳播與何時檢驗

我該讓孩子打新冠肺炎疫苗嗎?

兒童新冠肺炎- 七月份更新

小朋友拉肚子了,會是新冠肺炎嗎?

補充維他命D 可以防疫嗎?

 

其他問題

小朋友撞到頭,該趕快送急診嘛?

托嬰中心的孩子有多常感冒?

扯肘症:小朋友最常見的關節傷害

兒童過敏原檢測與飲食限制需要知道的3件事

為什麼不要做「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

小孩一直尿床?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什麼是牛乳蛋白過敏?會有那些症狀?

水解蛋白奶粉的人生三問 (part 1)

孩子的身高體重曲線在後百分之三,怎麼辦?有其他營養不良指標嗎?

流感篩不篩?

Doxycycline 可以在8歲以下兒童使用嗎?

 

腸胃肝膽疾患

肥胖

為什麼會吃那麼多?不當飲食的各種分析 

台灣兒童每五人就一人過重!另一種 #營養不良 問題...

 

嬰幼兒

嬰兒溢吐奶:稠化母乳/配方可行嗎?

嬰兒溢吐奶為什麼這麼常見?又要注意什麼?

小嬰兒大便每次都很用力,是便秘嗎?

新生兒黃疸: 到底什麼是生理性黃疸?什麼時候該注意?

水解奶粉的鈣質吸收比較差嗎?

 

餵食相關

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直接BLW!!

嬰兒主導斷奶是什麼?又該注意什麼?

餐桌上的美味關係:照顧者和孩子的進食責任分工

小孩都不吃,吃飯像打仗?聊聊兒童餵食困難

兒童營養不良的指標

 

功能性疾患

吃一點就肚子脹!談功能性消化不良 

孩子們的慢性腹痛 - 淺談功能性腹痛

腸躁症是什麼?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嗎?是不是沒辦法治療?

 

便祕

小嬰兒大便每次都很用力,是便秘嗎?

兒童便秘有多常見?又常發生在什麼時間點?

便秘衛教2. 兒童便秘該怎麼治療? 益生菌有用嗎?

小孩真的便秘了嗎? 可以先多喝水和多吃蔬菜水果就好嗎?

 

腸胃炎

小朋友腸胃炎,要注意大便是否有血絲黏液!

急性腸胃炎要不要泡半奶?喝無乳糖配方?

小孩腸胃炎,可以吃什麼?

 

其他

感冒之後下腹脹脹的,原本以為是脹氣,結果…

吞藥喝水要喝夠!小心藥物造成食道潰瘍

你也可能有乳糖吸收不良!?聊聊乳糖不耐症

爸媽有幽門螺旋桿菌,孩子沒症狀,該檢測嗎?

小孩誤吞電池怎麼辦?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

上次講 #功能性消化不良 ,
提到功能性腹痛三兄弟。今天要來聊聊最常見的功能性腹痛:腸躁症
 
有趣的是,很多爸媽沒聽過功能性腹痛,
卻都耳聞腸躁症的大名。可見在成人消化內科中,
它也是相當常見的一種症狀。
我們今天就簡單用Q&A的方式,跟大家聊聊在兒童腸躁症的狀況吧!
 

Q: 什麼是腸躁症?

投影片2
A:
根據醫界通用的第四版羅馬準則的定義[1],腸躁症的定義如下:
必須要符合以下所有條件至少兩個月:
  • 每個月疼痛至少四天,且符合下列其中一個條件
    • 跟排便相關
    • 大便的頻率改變(增加或減少)
    • 大便的性狀改變(便祕或變糊)
  • 在有便祕的孩子,疼痛不會因為便秘的改善而緩解
  • 經過妥當的評估之後,無法完全用任何其他的診斷來解釋。
 
根據統計,亞洲孩子腸躁症的盛行率平均有15.8%[2],其實並不少見。
 
Q: 腸躁症是不是就是心理因素的問題?
A:
不完全是!
在過去,研究者們認為疾病往往是因為身體某個生理機轉出了錯誤,造成身體的不適。
但現在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生理-心理-社會」模型下的結果。
 
投影片3

曾有研究發現,將近有20%的患者腸躁症發生在身心科疾患(包括焦慮、情緒性疾患)之前,而有25%的患者從未有過身心科診斷。[3]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確實有很多患者同時有身心問題,但也有1/4其實單純是腸胃的狀況!
更忽略了有不少患者是因為長期腸胃的狀況,最後發生了身心科的疾患。
 
在心理因素外,
生理因素上,我們有很多證據顯示腸躁症的患者腸道的痛覺傳導比一般正常人強烈。
(關鍵的TRPV1 受器正是2021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
社會因子上,腸躁症的患者有較高比例幼年期遭受到不當對待,包括體罰以及情感虐待等
其他還有很多因素:基因、腸內菌相失衡、食物誘發等等。
 
投影片4

 

單一的因素,都很難完全解釋腸躁症或功能性腹痛的狀況。
#功能性腹痛 更讓一些人以為,生理機轉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心理問題!
也因此,在近年來在這方面研究的先驅們決定將這些疾病改名為「#腦腸軸疾患」
希望讓大家更了解這個疾病的真實面貌。
 
Q: 腸躁症 是不是沒有辦法治療?
A: 不是的!
 
直至今日還有病人跟我這麼說,真的讓我十分十分的沮喪。
 
或許我們沒辦法馬上藥到病除,馬上就不會拉、不會肚子痛,
但我們絕對有很高的機會可以讓讓腸躁症的患者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投影片5

在藥物上,我們有抗生素、神經調節劑,國外目前也有很多新藥如Eluxadoline、Linaclotide、Lubiprostone...,等待著引進台灣。
針對心理因素,有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飲食上,可以考慮低FODMAP飲食,
也有部分益生菌在小規模實驗中被證實有其療效。
 
根據過往的研究,有70~85%的孩子腹痛最後都可以得到緩解。
正確的認知,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Hyams JS, Di Lorenzo C, Saps M, Shulman RJ, Staiano A, van Tilburg M. Functional Disorder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astroenterology. 2016 Feb 15:S0016-5085(16)00181-5. doi: 10.1053/j.gastro.2016.02.01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27144632.
  2. Paediatric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disorders. Thapar N,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
  3. Sykes MA, Blanchard EB, Lackner J, Keefer L, Krasner S. Psychopatholog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upport for a psychophysiological model. J Behav Med. 2003 Aug;26(4):361-72. doi: 10.1023/a:1024209111909. PMID: 12921009.
  4. Gut . 2008 Jul;57(7):923-9. doi: 10.1136/gut.2007.138982. Epub 2008 Feb 5. Increased capsaicin receptor TRPV1-expressing sensory fibre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abdominal pain A Akbar 1, Y Yiangou, P Facer, J R F Walters, P Anand, S Ghosh
  5.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 2012 Apr;10(4):385-90.e1-3. doi: 10.1016/j.cgh.2011.12.018. Epub 2011 Dec 16.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adverse life event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Kara Bradford 1, Wendy Shih, Elizabeth J Videlock, Angela P Presson, Bruce D Naliboff, Emeran A Mayer, Lin Chang
  6. Rifaximi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out constipation. Pimentel M, Lembo A, Chey WD, Zakko S, Ringel Y, Yu J, Mareya SM, Shaw AL, Bortey E, Forbes WP; TARGET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11 Jan 6;364(1):22-32. doi: 10.1056/NEJMoa1004409.
  7. Gastroenterology . 2009 Oct;137(4):1261-9. doi: 10.1053/j.gastro.2009.06.060. Epub 2009 Jul 31.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mitriptyline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Miguel Saps 1, Nader Youssef, Adrian Miranda, Samuel Nurko, Paul Hyman, Jose Cocjin,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樣是健兒門診遇到的問題,
 
Q. 我的孩子之前是打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考慮想要補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該怎麼打?
A.
這個故事背景是跟最近新聞報導有關,民眾也在思考如果打不到新冠肺炎疫苗是否應該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投影片1
先撇開新冠肺炎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不同此事,
今天的新聞,感染科的前輩們也都有建議:成年慢性疾病患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臟病等)、先天、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65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兒童等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在接種流感的時候主動跟醫師討論接種肺炎鏈球菌一事。
 
投影片2
兒童已經有2, 4, 12個月的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於6個月大時自費再接種一劑。
以青少年來說,目前的建議是高危險群可以考慮再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高危險群包括:
(1)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
(2)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包括愛滋病毒感染者)。
(3)人工耳植入者。
(4)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等。
(5)腦脊髓液滲漏者。
(6)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投影片3
高危險群之接種方式:
(1) 未曾接種PCV13或PPV23者: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1劑PPV23。
(2) 曾接種PCV13者:接種1劑PPV23,與前劑PCV13應間隔至少8週。
※※如可能應先接種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再接種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PPV23)。
※完成上述接種之高危險群,5年後可經醫師評估再追加1劑PPV23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隨著政府宣布開放12~17歲開學後打新冠肺炎疫苗,
不少民眾看了國外心肌炎的新聞人心惶惶,對於是否要施打疫苗感到猶豫。
 
9/8 #台灣兒科醫學會 發明了聲明稿,認為12歲以上青年街種新冠肺炎疫苗,
安全且利大於弊的,呼籲青少年應該依照建議,
施打通過審核的新冠肺炎疫苗
 
image
 
以下針對幾點聲明稿中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疫苗可減少疾病併發症
image
 
雖然兒童新冠肺炎有近5成都屬於輕症或無症狀(可參考上次的網誌【兒童新冠肺炎相關議題:症狀、傳播與何時檢驗】),
仍有一小部分的人會出現重症。
特別是類似川崎氏症的「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後群(MIS-C),
症狀有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等。
雖然發生率僅萬分之3.16,但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致死。
 
另一方面,雖然有些兒童是屬於輕症,但有2-13%的孩子在急性症狀過後,仍有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等狀況。研究者稱之為「新冠長期症狀」。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有機會減少這類疾病併發症。
 
接種疫苗可以減少病毒傳播與變異
image
以家庭或社區的概念來說,雖然青少年得了新冠肺炎僅是無症狀或輕症,
仍有一定的機會傳給其他家人/老人。
一個例子就是最近的幼兒園群聚。
另一個例子是,雖然不少新聞中提到英國政府建議健康的12-15歲青少年不必打疫苗
在之前英國政府八月的建議裡面,卻也提到家裡如果有免疫低下的個案(不論是大人或小孩),
應該提供2劑BNT疫苗。
原文大致翻譯如下:「...了解到這個疫苗注射的主要益處,是提供對免疫低下的家人間接保護。」
 
心肌炎的發生率低
image
 
美國至2021年七月的資料,一共有890萬12-17歲青少年接種疫苗(BNT)。
通報了863起嚴重副作用,其中心肌炎佔40.3%,
換算發生率不到萬分之一,且主要發生在第二劑疫苗之後。
 
儘管罕見,如接受接種的青少年仍應注意,
兩個禮拜內如發生胸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感覺,應盡速就醫評估。
 
不論接種與否,家長應與孩子仔細權衡利弊
image
在美國六月的評估之中,
他們認為跟心肌炎發生的個案數相比,在美國如施行接種疫苗,
可以避免大量的確診個案發生,兩百多筆住院以及重症,更能避免可能的死亡案例。
 
英國則在最近九月三號的聲明中,
很小心的切開了12-15歲以及16-17歲這兩塊族群,並認為:
16-17歲的孩子已經有較高的感染狀況,社交行為也與12-15歲不同。
 
12-15歲的孩童,委員會很謹慎的表示:
「整體而言,委員會認為疫苗的好處稍微高於潛在已知的風險,但承認潛在風險的嚴重程度有不小的不確定性。這些微增加的好處,從健康的觀點來看,用來支持現在對全國健康的12-15歲孩童進行施打,是過為薄弱了。未來不良反應的長期資料可能會提供重新考量利弊的機會,但這可能需要好幾個月。」
 
同樣的證據,在不同的專家眼中,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判讀。
不同的身分、工作與環境,也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不管打或不打,希望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們一起考量各種觀點,可能包括:
  • 個人角度:施打預防針的不適、可能的發燒副作用、罕見但存在的心肌炎風險 vs. 感染新冠肺炎的不適、可能的重症、影響學習狀況...
  • 家庭角度:避免家人間傳播、避免因為感染而被隔離請假...
  • 社會角度:避免國內的傳播,錯過之後下次接種疫苗的機會...
 
未來如有新的證據,再跟大家更新。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近年來對於肥胖的各種研究,其實已經有趨勢要逐漸跳脫過去單純的「少吃多動」
 
大家一定有過經驗,單純的勸說「你就少吃點」,最後減肥的成效往往是不彰的。
近年來興起的作法,是希望一起來探討,「為什麼吃太多?
並針對其原因作針對性的處置。
 
影響食慾的因素其實相當複雜,
從遺傳、生理、心理、到社會環境,都有影響
 
這邊提出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以及簡單的對應方法:
 
投影片2
總是沒吃飽:低飽足感
這些孩子在吃完一般同年齡孩子的份量之後,還沒有得到飽足感,進而導致進食過量。
通常幼年期就會開始有這些現象,孩子可能甚至為了想吃而哭。
 
一些簡單的對應方法包括:
  • 區分「渴」和「餓」:果汁和牛奶同時是飲料也是食物,如果只是口渴盡量讓孩子喝「水」而非飲料
  • 提升對食物攝取的意識:家庭共同於規則時間進食,關掉電視、收音機與平板。
  • 降低進食的速度:在餐點的一開始給予大塊一點的食物或需要咀嚼的食物。
  • 降低反覆添菜的誘惑:僅將本餐所需的食物帶上桌而非所有煮好的內容(eg. 將煮好的滷肉舀起來到碗內)
 
投影片3
總愛吃油炸物或甜食:味覺敏感度
對於不同味覺的敏感度,可能會導致孩子熱量攝取過多。舉例來說,對甜味敏感度低,就會容易吃比較多甜食。如對油脂的敏感度低,就比較能容忍油膩的食物而不會感到噁心。
有些蔬菜其實帶點淡淡的苦味,如果對苦味敏感度較高的孩子,可能就不愛吃蔬菜。
 
對應方法包括:
  • 減少孩童暴露到甜食的機會:儘管基因扮演了重要的一部分,幼年期暴露甜食的狀況也會影響他們對甜食的敏感度與喜好。
  • 降低在家煮飯時所使用的油,教導孩子和家人評估食物內的油脂
  • 較高的苦味敏感度:尊重這種敏感度,不是所有蔬菜都有這樣的特性,可以用可接受的蔬菜(如扁豆、番茄)替代不喜愛的蔬菜(如波菜、甘藍)
投影片4
新食物恐懼 (neophobia)
新食物恐懼指的是孩子不願意嘗試新食物,導致可以吃的食物選項很少。
最常被這些孩子們所接受的食物是澱粉類、油炸類食物(如薯條)以及奶類,因而有可能導致肥胖。
從生理的觀點來看,這是許多孩子們2歲開始可能會有的問題,部分會一路持續到10歲。
 
主要的應對方式,是鼓勵孩子們嘗試新的未知食物,就算一小點也好。
如果小於一歲就開始,持續過久的時間或太嚴重,可能會需要心理評估。
 
投影片5
吃作為焦慮的表現
吃東西也可以是很舒壓的方式。有的孩子會透過不斷地吃點心來解除自己的焦慮。
 
面對這些孩子,最重要的關鍵在辨識出行為背後的焦慮,並先處理焦慮
同時也告訴孩子,以飲食方式來解除焦慮可能會增加焦慮而非緩解它
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心理評估
 
暴食/嗜食
在青春期以前,很少會診斷暴食症(bulimia nevosa)或嗜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
這類診斷有兩個重要的標準:1. 曾對吃東西有失控的事件;2. 在這些事件中進食的量相當的大。
患者在這些事件之後,常有內疚感。
 
暴食症應該尋求身心科醫師妥善的評估與治療。
 
 
參考資料:
SCOPE E-learning, Childhood Obesity module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爸爸帶著七歲的小朋友來到診間,
提到從兩、三個月前一次的腸胃炎之後,雖然不再拉肚子了,
食慾似乎一直都沒有恢復的很好。
細問之下,其實孩子是有想吃的,但常常吃了一點之後肚子就覺得脹了。
 
除此之外,小朋友吞嚥食物並無困難,
大便正常,每天都有排軟便,糞便也沒有看到有血絲/黏液。
孩子沒有嘔吐,也沒有明顯腹痛的情形。
對了一下生長曲線,體重也沒有明顯下降。
家裡面也沒有人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這是兒童功能性腹痛的三兄弟之一: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關於功能性腹痛的說明,可以看上次的文章:孩子們的慢性腹痛 - 淺談功能性腹痛
 
雖然中文直譯為消化不良,其實它是指一系列的上腹部不適,包括:上腹部(肚臍上方)疼痛、餐後腹脹、早期飽足感、腹部脹氣、噁心、嘔吐等。
根據調查,美國約5-10%的健康青少年在調查中提到有消化不良症狀,有7%的孩子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1]。
 
診斷標準放在文末,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可能造成的原因:胃部蠕動異常、內臟痛覺敏感、輕微發炎
image
功能性消化不良被認為可能有多個原因,造成了類似的症狀。
目前推測可能的原因包括有:胃部蠕動異常內臟痛覺敏感以及胃腸輕微發炎
 
胃部蠕動的異常,也包括了胃部的適應性。
胃就像是一個氣球,是可以擴張的器官,在進食時會放鬆來裝進食物,
之後慢慢蠕動,將胃內的食物排進小腸之中。
研究發現,有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孩子們胃部排空的速度跟一般人比起來較慢。
 
另外,30-50%的病人是屬於「內臟痛覺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他們對於胃部的脹大是較為敏感的。這也解釋了為何這些病人會有早期飽足感。
 
發炎的假說方面,研究指出約有兩成得到細菌性腸胃炎的孩子之後會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曾經有過牛乳蛋白過敏的孩子,之後也有較高機率會有消化不良症狀。
 
至於大家常想到的幽門螺旋桿菌,其實在成人和孩子的角色略有不同。
目前認為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沒有造成潰瘍,沒有充足的證據認為跟上腹不適有關。
 
功能性消化不良該怎麼評估?要做胃鏡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孩子的評估,
要依據孩子的狀況,孩子/家人的意願跟醫師做討論。
 
部分孩子,特別是如果有右上腹痛者,醫師會安排腹部超音波評估
對於餐後飽足感明顯的,可能會安排做胃排空時間測定來看是不是真的有胃排空較慢的狀況。
image
相對於成人,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要做胃鏡仍有些爭議,畢竟胃癌在兒童/青少年族群是極為罕見。
不過如果有下列症狀,胃鏡找到異常的機會較高
  • 消化道出血(血便、糞便檢查偵測到有異常)
  • 吞嚥困難
  • 持續嘔吐
  • 右上腹疼痛
  • 夜間疼痛(影響睡眠)
  • 有家人罹患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 體重減輕
另一個考量點是,如果病人年紀較大了(如10~12歲以上),執行胃鏡的風險較低,
醫師可能會較傾向執行胃鏡檢查。
 
 
功能性消化不良該如何治療?
image
目前兒童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上並無明確治療方式
也因此,醫師會根據病人的不同狀況,與孩子/家人討論。
 
會誘發症狀的食物(如含咖啡因、辣的或油膩的食物)和一些特定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應該要被避免
如果有上腹疼痛的狀況,常用的抑制胃酸藥物有部分效果。
在一些較為困難的個案。有時會用到一些神經調節藥物
 
噁心、腹脹與早期飽足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較難治療的部分。
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如胃利空)常被拿來使用。
抗組織胺藥物(如希普利敏 cyproheptadine)在研究中指出可以改善胃的適應性,也是可以嘗試的藥物。
 
有一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孩子同時伴隨有功能性便秘。
透過軟便劑來改善排便情形,這些孩子上腹不適的狀況也都有顯著的改善。
 

image
Rome IV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診斷標準
有以下一個以上的症狀,一個月內至少四次,持續至少兩個月:
  1. 餐後腹脹
  2. 早期飽足感
  3. 上腹痛或燒灼感,跟排便沒有關聯
  4. 經過妥善的評估之後,無法以其他醫療情形解釋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可區分為下列兩個次分類:
餐後不適症候群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包括令人困擾的餐後腹脹或早期飽足感導致無法吃完正常的一餐。其他支持性的表現包括上腹脹、餐後噁心或過度嗝氣。
 
上腹痛症候群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包括下列所有令人困擾(指嚴重到影響正常活動)的症狀:疼痛或上腹燒灼感。疼痛並未分布到其他腹部或胸部區域,且在排便/排氣後不會改善。支持性診斷標準:(a)疼痛是屬於燒灼感,並未有胸骨內疼痛(retrosternal component);(b)進食常常會誘發/改善疼痛,但也會在空腹時發生。
 
 
Ref:
  1. Robins et al., Prevalence of Pediatric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Utilizing the Rome IV Criteria. J Peds, 2018
  2. Drossman, Douglas A.. Rome IV Pediatric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 Rome Foundation, Inc. Kindle Edition.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投影片1
嬰兒紅屁屁,身上長汗疹/痱子,是爸媽在嬰幼兒照顧時期最困繞的事情之一。
也有不少家長有疑問:痱子粉/爽身粉,到底能不能給嬰兒使用呢?
 
先講個人的結論:不建議給嬰幼兒使用痱子粉。如真的要使用,請避開滑石粉製的,並盡可能用在遠離口鼻的屁股部分就好。
 
兒科醫師最擔憂的事情:痱子粉吸入對肺部造成傷害
 
痱子粉主要的原理,主要是透過粉末吸水的能力,因而讓粉撲過的地方保持乾爽。
另一大類常見的爽身粉成分則為玉米澱粉。
 
對兒科醫師而言。最在乎的點其實不是癌症,而是粉末吸入時可能對嬰兒肺部造成的影響。
特別是如果家長是使用在頭頸部,量又使用得比較大的話,可以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
 
早在1981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就提出警訊,指出滑石粉吸入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有高達20%的死亡率。在2018年它們所出版的兒童環境衛生(Pediatric Environmental Health)之中,也建議家長避免使用滑石粉,以免在一些意外(如不小心打翻)時讓嬰幼兒吸入過多。
 
痱子粉,石綿,以及癌症
 
至於痱子粉,或者特別指滑石粉與癌症之間的關聯,其實尚無明確答案。
 
滑石礦的附近常常伴隨有石綿(asbestos),一個目前國際間認定的第一級致癌物質。在開採時,滑石與石綿在容易混在一起。也因此在在1970年代發現石綿與癌症之間的關係之後,滑石粉有特別進行過濾。不少含有滑石粉的化妝品、痱子粉等,都會特別聲明自己的產品不含有石綿(如嬌生)。
 
僅管如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在2018~2019年委託檢驗公司針對43件含有滑石粉的化妝品進行檢測,其中有9件仍存在有石綿成分。針對滑石粉中石綿的檢測,將持續地進行。含有滑石的產品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安全,仍有一些些疑慮。一些知名化妝品廠商,如Chanel、Revlon與L'oreal,也都宣布在產品中移除滑石成分
 
回到爽身粉上。嬰兒爽身粉的最大廠商嬌生公司於2020年,已經有超過13,000名個案向嬌生公司控訴並求償,最近的一起敗訴是去年被新紐澤西州的陪審團判決應支付7億美金的巨額賠償。在這些紛紛擾擾之中,嬌生公司悄悄的在去年五月於美國與加拿大宣布停賣爽身粉
 
(我自己的解讀是,嬌生忙著做COVID-19疫苗就夠了,何必在那邊被官司纏身?)
 
痱子/汗疹的治療,保持通風乾燥就好
投影片2
痱子/汗疹的成因,是因為寶寶皮膚汗腺的未成熟,汗腺開口塞住之後,汗液溢出至周圍的皮膚,所造成的疹子。處置上,只要避免包覆過多的悶熱,保持清潔乾爽,都會慢慢地自行改善。也因此,其實沒有使用痱子粉的必要。
 
另一個可能會用到痱子粉的時機點則是尿布疹。雖然痱子粉可能可以讓屁屁保持乾燥,但其實效果可能不如勤換尿布與曬屁屁,保護的效果可能也不如其他屁屁膏/氧化鋅。
 
如果真的要使用痱子粉/爽身粉,建議使用顆粒較大的粉末如玉米澱粉,使用時也盡量避開口鼻部分以免吸入。
 
Ref:
  1. Baby Powder—A Hazard! Howard C. Mofenson, Joseph Greensher, Anthony DiTomasso, Sharon Okun. Pediatrics Aug 1981, 68 (2) 265-266;
  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health/2020/02/05/baby-powder-safe-use-does-cause-cancer-questions-answered/4657693002/
  3. https://www.parents.com/baby/health/is-baby-powder-safe/
  4. https://www.reuters.com/investigates/special-report/johnsonandjohnson-cancer/
  5. IARC monograph -Asbestos (2012)
  6.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0207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陣子我很愛吃提拉米蘇

有機會就會去買來吃

巧巧跟弟弟看到我在吃也都跑來蹭點心

幾次後我開玩笑要他們直接扣點數來換點心

兩人猶豫中不忘抱怨

巧:為什麼媽媽都不用扣點數就可以吃提拉米蘇

我:因為這是我努力辛苦工作賺錢買來的呀,我今天有上班辛苦工作才有錢買呀

巧:那我以後長大要去火山挖鑽石跟黃金,賺很多很多的錢,幫你買兩個提拉米蘇,你現在可以再分我一口嘛

我:好棒唷,謝謝巧巧,這給你吃,等等吃完去寫ㄅㄆㄇ

弟弟﹕媽媽~~我以後也會賺很多很多的錢,買很多提拉米蘇我們一起吃,那我現在也可以分一口嘛

我:謝謝弟弟,那你先抱我數30秒跟兩個啵啾才給你

弟弟:嗚~~~~~我不要~~~~

我:你數完我就給你唷

巧:為什麼我沒有啵啾,我也要親,媽媽你都不喜歡我

 

因材施教也是很累的...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巧巧看到新聞播報淹水畫面疑惑提問

"為什麼公車會淹水,可是船卻不會淹水"

於是爸爸提議來進行科學實驗競賽

~~~~~~爸爸忙著準備比賽道具~~~~~~

巧巧興沖沖跑來邀我跟她同隊

巧:媽媽你也一起來參加嘛,然後我要跟你一組

我:可是我要當評審呀

巧:好吧,那你去旁邊當評審吧,可是要讓我贏唷,不可以給爸爸贏!

我:可是評審應該要公正公平呀

巧:那輸的人要被懲罰,要被打

(今天爸爸夾巧巧的腳,巧巧找我告狀,一直想要打爸爸)

我:巧巧,你怎麼會覺得你會贏小天才爸爸呢,你還不如說輸的人可以吃冰淇淋安慰一下比較有可能

巧巧立馬開心跑去找爸爸

巧:爸爸~~比賽輸的人可以吃三球冰淇淋,因為要被安慰!!

23184.jpg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