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上次的文章( 為什麼不要做食物IgG檢測?)之中,我們提到了食物不耐 (food intolerance) 以及食物過敏 (food allergy) 的差異。
我們今天來多聊一下,乳糖是什麼,乳糖不耐又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什麼是乳糖?乳糖又有什麼好處?
image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乳糖 (lactose) 為一種雙醣類,是母奶和牛奶的主要成分之一。根據研究指出,在所有哺乳類動物之中,母乳的乳糖含量是數一數二的高,100mL的母乳就接近有7g,
換算可能佔了母乳熱量來源的40%左右。
相比之下,牛乳100mL僅約4.6g左右。不過,以牛乳為基底的配方奶中,乳糖還是最主要的醣類來源。
除了提供熱量以外,乳糖還提供了許多好處,包括:
  1. 相較於蔗糖、葡萄糖等,乳糖的甜度較低,僅蔗糖的0.2-0.4倍。過甜的食物可能會促進食慾,進而過度飲食並導致肥胖。
  2. 乳糖是天然的益生質。未完全被吸收的乳糖,進入大腸中會被益生菌作為能量來源。乳糖能增加雙枝桿菌(bifidobacteria)以及乳酸菌(lactobacilli)等兩種常見的益生菌數量。
  3. 乳糖可以幫助大腸吸收礦物質,特別是鎂和鈣質。[1]
 
乳糖不耐症是什麼?又會有什麼症狀
image
 
在乳糖的消化過程中,我們需要有小腸絨毛上的乳糖酶(lactase)幫忙,我們才能分解、消化乳糖。
乳糖酶在出生時是最多的,正好也符合我們新生兒的主食--高乳糖濃度的母奶。
有意思的是,隨著嬰兒慢慢開始吃副食品,奶量減少,小腸乳糖酶的數量也慢慢地減少。到了成人,乳糖酶的量大概只有嬰兒的10%不到。
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狀況,根據統計,華人大約有88~90%的成人都有。台灣過去在小朋友上做的測試也是類似的,在2歲之後乳糖酶就顯著下降。
(附注:冷知識,在喜好牛奶的北歐國家,乳糖吸收不良的比例就<5%)。
這種狀況,學術上的正式名稱是「乳糖酶不持久 (lactase non-persistence)」,造成的現象為「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
 
由於乳糖酶的減少,我們對於乳糖的分解消化能力也減弱。未被分解的乳糖會進入大腸,被腸內菌分解,並產生了各種物質以及氣體。
部分的物質(如短鏈脂肪酸 SCFA)會增加腸道的滲透壓,導致腹瀉。細菌所產生的氣體,則在一些人身上造成腹痛、腹脹、脹氣等不適感。
這些因為乳糖吸收不良而導致的症狀,我們稱為「乳糖不耐 (lactose intolerance)
 
image
 
這麼多人都乳糖酶不足,不要緊嗎?
其實呢,就算我們身體的乳糖脢沒有那麼多了,大部分的人每天還是可以攝取接近12克的乳糖而無症狀,相當於250cc的牛奶(大概就是市售小盒的鮮乳)。
如果分散在一天的數餐之中,我們甚至可以攝取更大的量。
 
話雖如此,既然你我身為台灣人,都有可能是乳糖酶缺乏者,為何有的人一喝牛奶,就明顯地有腹痛、腹瀉,有的人卻沒什麼感覺呢?
 
乳糖不耐的症狀,跟攝取量和臟器敏感度相關
在2013年,一群中國的研究者做了個試驗:讓一群正常人,以及腸躁症患者攝取不同量的乳糖,透過吹氣測試,分析乳糖消化不良的狀況並記錄他們出現的症狀。
我們現在知道,腸躁症的患者,他們腸道對於各種刺激的敏感度比一般人來得更高。
 
這個實驗的結果是:不管是正常人還是腸躁症患者,在攝取20克的乳糖時,都有約8成的人出現乳糖消化不良的狀況。
然而,有高達46.7%的腸躁症患者出現症狀,而正常人僅21.7%出現症狀。
 
換句話說,大家可能同樣都有消化不良,但有一些人比較敏感,就有明顯的症狀
 
乳糖不耐症,又該怎麼治療?
image
乳糖不耐症,又該如何治療呢?
最一般的建議,是避免攝取過多的乳糖。
注意到這不是完全的禁止,約莫一天一小杯的鮮奶是可以接受的。飲食上,也可以考慮加入乳糖含量較低的乳酪(平均100克約只有1.6克乳糖)。
 
市面上也有其它非乳製品的選擇,如常見的豆漿、杏仁飲等。遺憾的是,這些飲品的營養價值--特別是鈣質與維他命D--還是不如牛奶。
2019年的美國四大學會的建議中,也不鼓勵孩童攝取植物奶,除非是有確切乳糖不耐或不能喝牛奶的理由(如牛乳蛋白過敏)。
如果真的避開乳製品,也記得要從深綠色葉菜(如波菜)、堅果、豆、魚類中補充足夠的鈣質。
 
最後,如果孩子持續還是有一些腸胃道的症狀,建議還是給腸胃科/小兒腸胃科醫師做確切的診斷和治療。
 
Ref:
  1. Steven A Abrams, Ian J Griffin, Penni M Davila, Calcium and zinc absorption from lactose-containing and lactose-free infant formula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76, Issue 2, August 2002, Pages 442–446, https://doi.org/10.1093/ajcn/76.2.442
  2. Misselwitz B, Butter M, Verbeke K, Fox MR. Update on lactose malabsorption and intoleranc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Gut. 2019;68(11):2080-2091. doi:10.1136/gutjnl-2019-318404
  3. Szilagyi A, Ishayek N. Lactose Intolerance, Dairy Avoidance, and Treatment Options. Nutrients. 2018;10(12):1994. Published 2018 Dec 15. doi:10.3390/nu10121994
  4.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y-living/nutrition/Pages/Lactose-Intolerance-in-Children.aspx
arrow
arrow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