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沒想到急性腸胃炎的內容引發諸多討論,
這邊針對幾個關於口服補充液和泡半奶的部分再作探討。
 
先講結論:
  1. 改善脫水的治療首選還是口服補充液。在這同時,應該早期(甚至在脫水改善4小時後)就恢復進食,才能改善營養狀態與促進腸道恢復。
  2. 無乳糖配方如腹瀉較久或住院病人可以考慮使用,但一般門診病人非必要。
  3. 泡半奶,或以其他倍數稀釋配方奶並非不行,但可能無法顯著改善腹瀉狀況。需考慮小孩營養狀況。
由於以下討論涉及爭議議題,一般性建議還請看上一篇文章《小孩腸胃炎,可以吃什麼?
如有關於泡半奶和無乳糖配方的疑慮還請跟臨床醫師作討論
 
 
 
討論一:口服補充液是為了「改善脫水狀態」,而非為了營養!
 
image
 
正確的建議應該是「以口服補充液改善脫水狀態」,緊接著「早期餵食」。不是說只能喝口服補充液...
推行口服補充液最不遺餘力的就是WHO,建議的處置如上圖,在診所/急診於前四個小時給予口服補充液,之後開始餵食。
中間在有嘔吐或腹瀉的狀況時,可以再予補充。
 
早點恢復正常飲食才能改善營養,促進腸道早期恢復。
 
討論二:無乳糖配方/去乳糖飲食或許有用,但仍充滿爭議...
 
泡半奶這件事情實在是很常被提到。其實不想寫的部份理由是裡面還有不少的爭議...
這件事情背後的理論,是兒童在急性腸胃炎時可能會因黏膜受損而短暫的缺乏乳糖酶,導致無法消化乳糖。乳糖是一般奶粉/牛奶中最常見的醣類,無法消化的乳糖,可能會因為滲透壓的關係造成腹瀉更嚴重或更久。
 
解決方法主要就兩種:選擇無乳糖配方(一般市面上又稱為止瀉奶粉),或稀釋含乳糖的配方。
 
主要在各大指引中被引用的文獻,是2013年的Cochrane review
該研究引用了至2013年一共33篇研究,其中22篇討論無乳糖配方,11篇討論稀釋牛奶/配方奶。
結論:
  1. 無乳糖的牛奶/牛奶製品/食物,顯著減少腹瀉的時間,平均17.77個小時(95% CI: 25.32~10.21小時)。
  2. 無乳糖配方看似勝出,但有個爭議點。分組來看,住院病人使用無乳糖配方者,效果較顯著( 平均腹瀉時間 ‐17.94 小時, 95%CI (‐26.28, ‐9.59))。在門診病人就不明顯( 平均腹瀉時間反而增加 7.59小時,95%CI  (‐83.51, 98.69))。
  3. 稀釋(至少50%)的配方奶,並未顯著減少腹瀉的時間(平均減少 2.01小時 (95%CI: -9.71 ~ +5.68 h)),但可能可以降低治療失敗的機率(相對風險 RR 0.65, 95% CI 0.45 to 0.94)
 
等等,這什麼歪理?為什麼住院的病人無乳糖配方有用,門診病人就沒有用?
可能性有二:
  1.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針對住院病人,僅兩篇是門診病人,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
  2. 住院病人的病情較嚴重。對於症狀輕微的門診病人,無乳糖配方其實沒有太大好處。

 

「在門診的情境下,常規使用無乳糖配方是不被建議的。」
「目前無充足證據支持或反對稀釋含乳糖牛奶。」
「哺餵母乳不應被打斷。正常餵食應被繼續,無須進行包括牛奶在內的飲食變化。
有資料指出在住院的狀況下,未母乳哺餵的嬰兒與幼兒,去除乳糖的餵食(lactose-free feeds)是可以被考慮的。」
 
台灣的兒科消化醫學會(2017)就寫得較為含蓄。
「急性胃腸炎的嬰幼兒胃腸道中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容易被破壞,如出現乳糖不耐症的情況時,可以考慮使用無乳糖配方奶粉,但不建議常規和長期使用。臨床上將配方奶粉沖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糖,但需考慮病童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至於是否稀釋奶水,則依據臨床需求判斷。」
也就是把決定權釋放給醫師啦 XDD
 
有興趣的可以回頭看看這篇系統性分析,我自己另外有幾個解讀:
  1. 這些研究為1983~1993的研究, 時空背景跟現在不一定相似
  2. 雖然分析只有兩篇提到體重,但我猜是原始資料不足。就原文摘要,其實多篇都提到喝原始濃度配方的寶寶體重較快恢復。
  3. 這些研究稀釋的時間都很短暫。大多¼ 奶一天,½ 奶一天,¾ 奶一天,之後恢復原始濃度。與其給予這種複雜的建議,就如部分醫師所提到的,不如直接告知家屬「配方奶一定要照廠商建議的泡法,為了任何目的去改變配方濃度都是不建議...」
  4. 不過,就算是好處不明顯、照顧者可能出錯,應該也沒有到「絕對不能泡半奶」的程度。
討論三:滲透壓/糖份濃度在輕微脫水的小兒腸胃炎裡,到底有多重的角色?
 
至於有人提到,為何泡半奶減少乳糖濃度,沒有改善腹瀉效果?
或許可以拿最近 JAMA在2016年刊登的研究 來作討論。
這篇研究將來到急診的647位兒童分成了兩組,
一組採用口服補充液,另一組給予對半稀釋的蘋果汁/自己喜愛的飲品。
結果發現:兩組腹瀉、嘔吐的狀況並無明顯差異,採用稀釋蘋果汁的那組治療失敗的機率較低(16.7% vs. 口服補充液的25.0%。)
 
其實這篇研究的討論寫得很棒(當然人家可是登在JAMA...),幾個觀點:
  1. 這篇是在高收入國家(加拿大)所做的研究。其實應該跟台灣比較相近。
  2. 68.2% 是沒有缺水的證據 (i.e. Clinical Dehydration Scale 0 分)....好吧,跟台灣的急診或許也滿相似的。
  3. 除了一開始是稀釋蘋果汁外,後續其實是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飲料。意思是,家長給孩子喝牛奶、運動飲料等是被允許的!傳統上認為,糖分濃度高的飲料因為滲透壓高的關係,可能會導致腹瀉變嚴重。然而最近的幾篇研究(另外兩篇在巴西跟印度),卻挑戰了這個觀點。或許可以這麼說:

在「高收入國家」,「輕微缺水」的腸胃炎孩童,補充液體滲透壓的高低「或許不如攝入的液體多寡來的重要」。
再更往後推論一點,滲透壓、乳糖濃度、糖分濃度等,在輕微脫水的急性腸胃炎裡或許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

 
但這樣講實在是太爭議,太挑戰現行的想法了,每個小孩的臨床狀況也不完全一樣。
套句大家最愛說的,我們還需要更多大型的研究來證實這樣的觀點。
有疑慮的狀況,還是遵循目前指引,避開高糖分的飲料、食物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腸胃炎 兒童 熊孩子出沒
    全站熱搜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