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期間拜年時,
跟剛生小孩的朋友聊到,如果不能自己顧,寶寶應該要送托嬰比較好還是保母比較好?
 
眾所皆知,這是一個永遠無解的問題。
送托嬰就是去更新一輪病毒碼(無止盡的感冒)
而保母又要擔心如果不熟的保母會不會對寶寶不當照護
 
平均而言孩子大約三歲以前會有14次的感染 [2]
而托嬰中心/幼稚園的孩子,比起自己顧的孩子有多常感冒呢?
 
5ed5d002-1ab3-4a12-bb22-9d16bb50fbb7.png
資料來源:新世紀台灣學齡前兒童健康圖像
 
上表是出自於國民健康署的「台灣出生世代研究」,從2005年的出生嬰兒做抽樣做出的調查。
3歲送托者過去一年有發燒感染者占了89.9%,較未送托者高(81.4%)。至5歲者,送托者過去一年發燒感染的機率也較未使用者高(85.7% vs. 75.4%)
 
由此可以知道幾件事:
  1. 送托者確實發生感染的機率較高。
  2. 其實未送托者發生感染的機率也不低,可見幼兒期確實是比較容易發生發生感染的時期...選擇送托的爸媽也別太給自己壓力了。
不過這篇研究未能調查的是發生感染的頻率以及天數,這對爸媽來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望向那逐漸減少的積假)。
這部分有另一些研究可以參考[3],如下圖。其中藍線是由家庭自己顧,紅線是保母(family daycare),灰線是托嬰中心(daycare center)。
可以看到送托的寶寶大概過了前五個月之後,生病的天數就跟未送托者差不多了。

 

Ref:
  1. 臺灣學齡前兒童健康圖像
  2. Pediatrics. 2018 Jun;141(6):e20170933.
  3. Schuez-Havupalo L, Toivonen L, Karppinen S, et al. Daycare attendance and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BMJ Open 2017;7:e014635. doi: 10.1136/bmjopen-2016-014635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一個兩歲大的小女孩被爸媽帶來診間,
看她眼角掛著淚珠,右手扶著左手緊靠著身子,默默地走了進來。
爸媽描述,今天在學校下午老師在跟她玩時就發現了,
也沒有特別撞到,但小女孩某個時間點開始就不肯用她的左手。
 
拉起袖子看看,外觀上沒有明顯變形或紅腫。
於是,在爸媽的安撫下我小心地扶著左手肘,輕輕的將左手推回去,
「喀搭」一聲就好了。
小女孩雖然還是哭哭啼啼的,在貼紙的吸引之下,
默默地用原本不敢動的左手拿了起來。
 
這是「扯肘症(pulled elbow)」,英文又名Nursemaid's elbow (保母肘)
主要發生的問題是纏繞在手前臂的橈骨頭 (radius)和尺骨 (ulna) 上面的環狀韌帶,
在拉扯之下位子跑掉了。
 
這是兒科醫師最常見的關節傷害,常見於五歲以下
典型的發生是爸媽左右拉著小孩的手玩盪鞦韆,或是是牽著時小孩突然跌倒,
在一瞬間的拉扯力道下,小孩的肘關節就脫位了。
 
如果病史跟理學檢查都很典型的話,其實不必照X光,
照了X光通常結果也是正常的。
復位之後疼痛也可得到立即的改善。但扯肘症是有可能復發的,
爸媽以及照顧者應該要避免不當的拉扯手臂。
五歲以上的脫位是很罕見的。
 
不過呢,有時候故事也沒那麼單純。
我們家三歲的弟弟那天去公園玩,爬上爬下的,
一轉眼而已就要從溜滑梯下面爬上去。
「弟弟下來!」才要喝止,弟弟手沒撐好就滑了下來,哇哇大哭,
用右手扶著左手,哭喊著自己手好痛。
看他外觀上面都沒有什麼特別異常,心想大概只是撞到在痛吧?
但他一路從洗澡、睡覺,都在嚷著手很痛。
 
我心想不太對勁,就算再怎麼玻璃心,一個晚上過去總該好一些了吧?
只好把他帶到北醫的急診照了X光。
幸好,骨頭都沒有大礙。
 
跟急診醫師討論了一下,大概是韌帶受傷吧?畢竟,外觀上還是沒有什麼紅腫的問題,
趁他在看恐龍影片分心時偷偷捏,也沒有明顯疼痛。
只好帶著他先回家休息。
 
正當我要開門時,落在身後的弟弟忽然又嗚嗚地流下眼淚。
「怎麼啦?」我轉頭問他。
『嗚嗚...我左手不能動了...』他淚汪汪地說。
看著他右手扶著左手的模樣,心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不會吧...
 
於是回家之後,請老婆抱著他,一邊開著他愛看的恐龍影片,
我一邊輕輕地把他手肘推回去,就聽到了「喀搭」一聲。
據請假在家顧的老婆說,熊孩子那之後就活跳跳了,
爬上爬下的,看來似乎沒有學到什麼教訓orz...
 

總之,扯肘症是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肘關節脫位。
如果病史,理學檢查都很典型的話,可以略過X光直接進行復位。
孩子往往都能夠及時獲得很大的改善。
在病史不明確,或有明顯水腫、瘀青、觸摸疼痛時,有時還是得考慮照X光排除骨折的情形。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在去年的年底刊登了一篇個案報告
一個兩歲多的男孩,因為抽搐收進醫院。實驗室檢查赫然發現他有嚴重的低血鈣(5.0 mg/dl,正常 8.5 to 10.5  mg/dl)。
此外,孩童被發現有些微步態不穩。X光檢查發現骨頭都有鈣質流失的狀況。
 
這個孩子是個足月出生的寶寶,發展里程碑直到目前為止也都符合正常。
問題來了,一個相對正常的孩子為何會發生這麼嚴重的低血鈣?
 
在更詳細的病史詢問之後,發現:這個孩子在兩個多月大時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並且對多樣環境與食物因子過敏。
一歲多時,醫師驗血發現,他對多樣食物及環境的過敏原IgE抗體較高,
包括有牛奶、蛋白及多種豆類。
 
孩子後續在過敏科醫師的門診做了對花生、芝麻和豆類食物挑戰試驗(food cahllenge),是沒有症狀。
儘管如此,照顧者還是給予他飲食限制。
母親是個素食者,再加上因對牛奶和蛋白過敏而更加受限的飲食,
導致孩童生活中常見的維生素D來源(魚、蛋、添增維他命D的牛奶)都被斷絕了。
 
孩子的最後診斷是:因為營養不良造成的維生素D缺乏。
各位,這是21世紀的美國,發生的一個真實案例。
 
作者在討論中提到幾點關於兒童食物過敏及飲食限制的事情,整理成三點跟大家分享
  1. 不做沒必要的過敏原檢測
  2. 如果因食物過敏而必須做長期的飲食限制,請諮詢營養師以避免孩童營養不良
  3. 如有食物過敏,定期追蹤並評估是否能恢復正常飲食。
 
image
偽陰性不低!不做沒必要的過敏原檢測
雖然飲食限制常常被認為是無害的,
就算是有醫療上認為必要的飲食限制,長期下來也有可能造成像這個個案一樣的嚴重後果。
 
根據美國的調查20~25%的孩童可以被驗到對某種食物過敏原有較高的IgE抗體,
但僅有6-8%的孩童是真正對該食物過敏原有過敏
也因此,除非有明確的過敏反應,目前認為不要做沒必要的過敏原篩檢。
如果有疑慮,請尋求過敏免疫科醫師的幫助。
 
如果需長期飲食限制,要請營養師做協助
image
許多常見的食物過敏原,諸如牛奶、蛋、堅果類及魚,
都是重要的維生素或礦物質來源。
例如,牛奶、蛋、魚是重要的維生素D來源。
牛奶更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取得的鈣質來源。
 
過去許多研究也早已證實,食物過敏的孩子容易有生長發育上的問題。
其他被報導過飲食限制的孩子缺乏的微量元素,包括有碘、omega-3/omega-6 脂肪酸、維他命A、B、鋅等等。
 
如果因為食物過敏的關係,需要長期飲食限制,
務必要請營養師協助,透過飲食調整及攝取額外的膳食補充品,避免孩子營養不良。
 
如孩子有食物過敏,定期追蹤並評估是否能恢復正常飲食
許多食物過敏,隨著歲數的增長有可能會改善(outgrown)。
比例最高的是牛奶和蛋,大概有70~80%長大會改善。
花生、堅果和海鮮改善的機率就較低。
 
也因此,建議如果孩子有食物過敏的狀況,
可以定期給過敏免疫科醫師追蹤,
評估是否有機會得以恢復正常飲食。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好友生了寶寶,卻因為黃疸的關係被留置在醫院照光。
也有月子中心的寶寶因為黃疸被帶回醫院照光。
就來談談新生兒黃疸吧!
 
在新生兒黃疸的區分上,常會聽到我們說「生理性黃疸」一詞,用以跟「病理性黃疸」來區分。
到底什麼是生理性黃疸呢?
 
從胎兒到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轉換
image
膽紅素的產生主要來自於紅血球代謝之後的產物。
在胎兒時期,膽紅素的代謝是直接從血液經由胎盤所代謝
而出生之後,新生兒的膽紅素就得經由肝臟所代謝(變成直接型膽紅素)之後,經由膽汁所排出
 
在出生的這段時間,新生兒的胎兒紅血球會逐漸汰換為成人型態的紅血球,增加膽紅素的量。
而同時新生兒的肝臟代謝的能力暫時尚未完全成熟。
兩個因素相加之下,就造成了我們所見到的現象:
 
「新生兒從臍帶驗到的血,膽紅素大概只有1~3 mg/dl。
隨後在第二到第四天來到高峰,約5~6 mg/dl,
而第五到七天降到<2 mg/dl。這樣的現象我們稱為生理性黃疸
 
上面那段是來自於兒科的聖經, Nelson's 教科書第21版。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來源呢?因為在台灣,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數字...
 
台灣人是黃疸的高風險群
國外,整體而言<3%的新生兒黃疸會來到15 mg/dl以上。
然而在台灣,根據2018年發表的健保資料庫研究[1],
需要照光或換血(也就是黃疸值至少>15mg/dl)的新生兒在2010年已經占了所有出生數的13.7%
不過也不必太擔心,其實真正到很嚴重,需要換血的僅占0.1%不到。
 
其實華人是高風險族群,這點在國外的指引[2] 和教科書中早已點明了。
但到底是為什麼呢?目前主要看法,是跟一些紅血球和膽紅素代謝的基因有關,
直至近幾年仍有許多台灣的學者投入這邊的研究[3-4],但這邊再講下去就太深了。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要知道台灣新生兒有不少人有黃疸就行了。
 
黃疸 = 膽紅素製造過多 + 代謝減少
image
從最基本面來看,新生兒黃疸的形成無非是兩大類成因:膽紅素的製造增加,或膽紅素的排出減少。
膽紅素製造增加的原因,包括了母胎血型不合(寶寶與媽媽ABO或Rh血型不合)、頭部血腫、紅血球過多症、蠶豆症(G6PD缺乏)等等。
而膽紅素排出減少,包括有腸肝循環增加(膽紅素從腸道回收過多)、哺育母乳、先天代謝異常、肝臟缺血(例如出生時有缺氧)、一些膽汁滯留症候群,
以及我們最最擔心的膽道阻塞問題,如膽道閉鎖。
還有一些如敗血症,會同時增加膽紅素的製造與排出。
看看上面的圖表就已經密密麻麻了,而這還是省略了不少因子之後的結果。
 
我比較喜歡的生理性黃疸的說法,是以下:
「在這些除了黃疸以外完全正常的新生兒,因為黃疸的發生率很高,我們將他們稱為生理性黃疸
其實,生理性黃疸就只是數個造成膽紅素製造增加及排出減少的因子,交互作用的結果。」[5]
 
下列新生兒黃疸要注意:太早、太高、太久
image
總之,新生兒黃疸是台灣很常見的狀況,每十個就有一個新生兒需要照光。
大部分都是良性的狀況,也因而被我們稱作「生理性黃疸」
但是,如果孩子的黃疸有以下的狀況,就需要額外注意:
  • 太早:在出生後48小時內就出現黃疸。
  • 太高:孩子的黃疸值太高,需要加強照光的強度
  • 太久/太晚:超過一週大時才超過照光標準,或兩週大以上仍有黃疸狀況。
 
在台灣,一般新生兒在3~5天大時會跟媽媽一起出院,
我們在出院時或在醫院時都會檢測過寶寶的經皮黃疸值。
 
出院後,在沒有儀器的幫助之下,可以試著看看黃疸的進展。
一般而言,新生兒的黃疸是由頭到腳的進展。
如果在肚臍以下的皮膚還看得出黃,可能黃疸數值就比較高,需要額外注意。
也可以在一個月大時的健兒門診,請兒科醫師做妥善評估。
 
最後,別忘了健兒手冊上的大便九色卡。
如果寶寶大便顏色有異常,請盡快帶寶寶就醫。
image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這個禮拜幫住院醫師和PGY們上課,
整理了一些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家猜猜,兒童便秘到底有多常見呢?
根據統計,全球有3%的兒童族群有便秘問題。
因為研究所採用標準不一的關係,有的研究甚至更高,到8%。
 
而多早開始呢?將近有3~4成的兒童便秘從一歲就開始了!
大一點之後呢?
台灣在2011年由北榮吳子聰醫師等人發起的問卷調查,7~12歲的兒童有3成多有便秘的情形。
不過呢,在妥善的治療下,其實有一半的兒童在6~12個月之後,都能順利地脫離藥物,免除便秘之苦。
 
裡面所提到的:越早治療,越快有治療效果-->https://pse.is/3amvwa
重複一次,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曾有家長在療程結束的一次門診中跟我感嘆,
「早知治療效果這麼好,為什麼當初又要花那麼多錢吃益生菌?」
媽媽,我也有一樣的感慨啊....
 
image

而兒童便秘最常發生的時間點有三個:

  • 開始副食品,並訓練斷奶時
  • 開始訓練如廁時
  • 較大的孩童開始上學,不想再學校如廁
如果家裡有接近這三個時間點的孩童,
不妨注意一下孩子們的解便狀況喔~
 
<便祕相關文章回顧>
小孩真的便秘了嗎?可以先多喝水和多吃蔬菜嗎?
-->https://pse.is/3amvwa 
介紹便秘的診斷標準,早期治療的概念,以及水分與蔬菜的角色。
 
便秘衛教2. 兒童便秘該怎麼治療? 益生菌有用嗎?
介紹便祕治療方式,以及益生菌的角色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onatal-acne__DermNet.jpg

新生兒痤瘡(neonatal acne),影像來自於DermNet NZ,
 
新生兒臉上常常會出現許多疹子,雖然大多數都是良性的,常常會讓爸媽焦慮。
就來介紹一些新生兒常見的臉疹吧!
 
新生兒痤瘡(neonatal acne)發生在大約20%的新生兒身上,通常在1個禮拜大之後開始出現,會看到跟青春痘類似的特徵:粉刺、膿包、紅紅的發炎區域,
主要出現在臉部、頭部,偶爾在胸部或背部出現。
 
新生兒痤瘡目前機轉認為跟皮脂腺受到賀爾蒙的刺激有關。
通常在4~6個月就會慢慢自行消失,不會留下疤痕。
在輕微的案例之中,治療是不需要的,單純地用清水與肥皂清洗即可,
此外,避免塗抹過多的油類保養品,諸如嬰兒油、乳霜等。
在一些嚴重的個案中,偶爾可以考慮使用局部抗生素治療,如紅黴素(erythromycin),或低強度的過氧化苯(BP gel)
 

NCP-Dermnet.jpg

新生兒頭部膿皰(neonatal cephalic pustulosis),影像來自於DermNet NZ,
 
另外一種跟新生兒痤瘡有時很難區分的,是新生兒頭部膿皰(neonatal cephalic pustulosis)
研究發現,這些疹子跟某些真菌(Malassezia )有關。
和新生兒痤瘡不同的地方在於,新生兒頭部膿皰一般而言不會看到粉刺,
不過也是良性的,都會自行慢慢消失。
在一些嚴重的案例,則可以考慮使用抗黴菌的藥物加快它的消失。
 
參考資料:
  1. Hurwitz Clinical Pediatric Dermatology, 5th ed. 
  2. Pediatrics May 2013, 131 (Supplement 3) S163-S186; DOI: 10.1542/peds.2013-0490B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今天跳tone一下,聊聊之前看的這本書--《原子習慣》(博客來連結)
 
這本書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在書中用大大小小的例子,以及四個明瞭的「行為改變四法則」,告訴我們如何養成一個習慣。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小習慣,如何最終造成我們人生重大的改變。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斷讓我回想起之前在聽Coursera上「如何學習」的課程時,受到的重大衝擊:
過去在學校及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告訴我們,人要意志堅強,要有毅力。
然而現代的科學告訴我們:意志力 (willpower)是珍貴的資源!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超強的意志力的。
 
這樣的觀念也在《原子習慣》裡面見到。
想要改變自己,變成一個更健康的人,
但總是覺得踏出那一步特別的困難,總是太忙了找不出時間來運動嗎?
 
作者告訴我們,運用「行為改變四法則」,我們可以慢慢地達成這個目標。這四個法則如下:
  •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
  •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
  •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
  •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足
 
這也讓我反思在門診上看到的一些孩子們。
舉例來說,肥胖的青少年。
與其單純指責他們意志力薄弱,不如跟著他們一起來想想,如何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
 
舉例來說,下課之後就要趕往安親班,之後便回家準備洗澡睡覺,根本就沒時間運動。
那麼來想想,學校到安親班,安親班回家,是否有會路過的公園或操場?每次路過的時候,就記得去跑步一下?(讓提示顯而易見)
是不是也約幾個同學,下課之後一起打個球聊聊天?(讓習慣有吸引力)
 
反過來,是不是每次總是在路上買那間手搖飲料?試著下次改走另一條路如何?(讓行為困難無比
最後,做一張月曆,每次有成功運動或少喝了一杯飲料,就在月曆上面做個記號(讓獎賞令人滿足
 
與其告訴孩子,依照目前的指引我們要每天中強度運動60分鐘,
不如我們從每一個小小的習慣出發。先從運動5分鐘開始如何?去投個10顆球如何?只要開始了,持之以恆,都可以造成大大的改變。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上次的文章,在食物內容這個細節想跟大家再強調一下。
 
在各個年紀,有適合他們的食物準備方法,在以BLW給予前(如果真的要採用),請先研究並嘗試過。
 
上次文末有推薦一個網站: SolidStart
裡面有針對不少食物,在各種年紀如何準備做了詳盡介紹。
很推薦不管是想嘗試BLW,或者傳統餵食法的家長尋找手指食物的點子。
我們就拿蘿蔔來講。
 
6~9個月大 要把蘿蔔煮熟之後切成長條,垂直拿在空中讓寶寶自己吃。
另外的準備方法,可以將蘿蔔煮熟後壓爛,在湯匙裡面填滿鼓勵寶寶自己吃,
或者將蘿蔔刨絲。。
(OS: 其實跟傳統餵食已經差不多了,差別在拿湯匙的人...)
 
文中提到可以將生蘿蔔切成細長條(火柴棒粗細)之後讓寶寶吸吮,但我實在覺得風險比較高,就不介紹了。
 
9~12個月 隨著孩子逐漸學會用手指抓取(pincer grasp),可以將蘿蔔煮熟之後切成小塊、一口大小,來讓孩子吃。
 
12~24個月 選擇性就比較多樣。可以繼續提供大塊一點的煮熟蘿蔔作為手指食物,或繼續小塊的食物作為使用叉子的練習。生蘿蔔大概在18個月大時可以嘗試,但一樣的至少要切成四分之一寬來減少孩子嗆到的機率,並減少環境中其他潛在的分心物(如手機或平板)。
 
再次提醒想要嘗試BLW的家長,
#不是所有食物都可以直接BLW
#吃之前記得先嘗試過
#隨時要有大人注意看著!
 
要注意的細節可以看上次的文章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天送小方進教室前

老師跟我說小方在學校都是資優生、很聰明表現很厲害

回家洗澡時我便問小方:老師說你在學校都是資優生,表現很厲害唷?

方:對呀,因為我很聰明,老師問的問題都只有我會回答!!

我:其他人都不會嗎?

方:對!!

我:那~老師今天問你什麼問題?

方:今天吃什麼?

我:恩........那你回答什麼?

方:紅豆~~~~~~~~~

 

題外話

早上5:55小方突然大叫"起床摟~~~"後衝出房間

我:???

方:媽媽,我今天先起床,所以我要吃姐姐的葡萄果凍!!

我:你都說是姊姊的,你應該要問過姊姊才能吃吧

方:姐姐昨天剩下最後一個葡萄果凍,說是明天先起床的人才能吃,所以我今天第一個起床,我可以吃果凍!!

我:喔,那我先幫你弄早餐跟牛奶吧

後來爸爸起床了換爸爸幫小方準備早餐

一陣子後看見小方喝完牛奶在發呆

我:你吃到果凍了嗎

方:還沒有

開了果凍給小方吃

方:媽媽我吃完果凍了,我洗完手要回去睡覺摟~~

(於6:20開心地跑回被窩要求關燈睡覺)

 

阿姨曾說.......論吃跟語尾語氣詞,我家兒子的確是pro級的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隨著年齡逐漸來到4~6個月大,嬰兒逐漸需要開始接觸副食品了。
過去的斷奶(Weaning)方式,無非從泥狀物開始。
水果泥、米精、麥精等,循序漸進地變稠變濃變硬。
以前還有所謂十倍粥,五倍粥,慢慢變稠的方式,
在近年已經逐漸了解這是不需要的。
 
最近興起的一種引進副食品的方式為「嬰兒主導斷奶」(Baby-led weaning, 或簡稱BLW),或有的地方稱為「嬰兒自主餵食」
這個做法最早是由Gill Rapley所創。
簡單地說,嬰兒主導斷奶就是在大約6個月時,跳過用湯匙餵泥狀食物給孩子,
直接讓寶寶從手指食物(finger food)開始,並讓孩子「自己餵食」。
 
小型研究:嬰兒主導斷奶的孩子較不會偏挑食,肥胖機率較低
image
而這到底有甚麼好處呢?根據一些小型研究,與傳統湯匙餵食相比,
嬰兒主導斷奶增加了親子共餐的機會,較少未來在餐桌上的爭執,小孩以後比較不會有偏挑食的狀況。
學理上,也因為嬰兒從小就學習自己依據自己的飢餓程度去調整所攝取的量,
 
醫界的擔憂:嗆到的風險、鐵質及熱量的攝取
聽起來雖然好處不少,但醫界仍有許多隱憂。
最大的擔憂有三個:嗆到的風險鐵質攝取不足,以及攝取熱量不足
 
六個月的孩子們,吞嚥功能真的已經可以應付固態的食物了嗎?
在過去的一些小型問卷研究中,指出不管是採取嬰兒主導斷奶,或是傳統的餵食副食品方式,
嗆到的機率其實差不多都是11~15%左右,似乎沒有較高,但這種小型的研究仍讓許多人質疑其可信性。
 
其次,鐵質的攝取在六個月大時相當重要,特別是母乳裡面鐵質是不足的,必須要從副食品攝取。
在台灣的嬰兒哺育建議裡,也提到「4個月後尚未使用副食品之前,應開始每天補充口服鐵劑」。
添加鐵質的米精跟麥精,是嬰兒一個很方便也很常見的鐵質來源。
半泥狀的米精,顯然是嬰兒無法自己以手抓取的,這樣會不會鐵質攝取量不足呢?
 
最後一個擔憂,是嬰兒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自行攝取充足的養分,
畢竟以最原始的BLW的想法,是由嬰兒自己決定攝取多少。
多了要自己坐正,伸手抓取等動作,少了爸媽的強迫,
比起傳統湯匙餵食,會不會更容易營養不良呢?
 
改良版的嬰兒主導斷奶:BLISS
image
基於上述的擔憂,紐西蘭的一群研究者於原本的嬰兒主導斷奶上做了修正版本:Baby-Led Introduction to SolidS (BLISS)
這個版本中,研究者會給予照顧者(一般是爸媽)適當的衛教,並強調了幾個點:
 
食物要給予嬰兒前要先測試過,確保它夠軟到可以被舌頭和上顎所搗碎(或夠大夠有纖維質,不會在吸和咀嚼的時候就掉下小塊食物,如肉條)
避免會在口中形成屑的食物
提供的食物長度要至少跟孩子的拳頭一樣長
孩子在吃的時候要坐挺挺的,不可以躺著吃
在吃的時候永遠要有個大人在場
絕對不要把完整的食物放進嬰兒的嘴裡-嬰兒必須以自己的步調進行這件事情,並在他們自己的控制之下
 
 
image
食物方面,鼓勵每餐都要有
  • 富含鐵質的食物(eg. 紅肉、添加鐵質的米精)
  • 熱量高的食物
  • 水果或蔬菜
 
另外,應避免下列的食物:
沒辦法以上顎和舌頭所搗碎的食物
柑橘類水果(橘子、柑桔)
非常小的食物,例如核桃、葡萄、糖果、帶子水果(除非移除掉種子)
完整的核果(如花生醬等是可以的)
生的蔬菜
爆米花
生的蘋果(完整或切片)
香腸、蘿蔔或其他類似的食物切成圓形/硬幣狀
未成熟或硬的水果
 
研究者於2013-2015年進行隨機臨床試驗,一共有兩百多位嬰兒參與此試驗。試驗結果在近年來逐漸公布,包括了以下:
  • BLISS跟傳統餵食方式相比,並未增加嗆到的機率。大約35%的嬰兒在6~8個月大時至少嗆到一次。[2]
  • BLISS並未減少肥胖機率,身體質量指數與傳統餵食方式的寶寶之間並無明顯差距。[3]
  • BLISS不會增加缺鐵的風險[4]
  • 採用BLISS的寶寶比較不會偏挑食,而比較享受進食的過程。[3]
 
簡而言之,採取嬰兒主導斷奶的孩子並未如醫界所擔心的有額外嗆到或鐵質缺乏的風險
好處也沒有推崇者所鼓吹的那麼多,特別是大家所在意的肥胖問題
 
結論:依據每個孩子和家庭的狀況,給予適當的回應式餵食
image
對於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點,已經有較明確的指引告訴我們該4~6個月大時開始。
但更實際的,怎麼餵、怎麼增加種類,其實還有許多摸索的空間。
不僅如此,對於每個孩子、每個家庭,也都不完全一樣。
 
最重要的其實是「回應式餵食」,也就是依據孩子的食慾與需求來給予食物,避免用強迫的方式給孩子吃東西。
而如果爸媽真的想要嘗試「嬰兒主導斷奶」,建議採用改良版的BLISS,
並遵循上述的原則,避免嗆到、營養不良及缺鐵的風險。
 
另外大推一個網站:Solid Starts
裡面的食物資料庫非常詳盡,介紹爸媽可以給予各個年齡層的孩子準備怎麼樣的副食品,食物嗆到的風險多高等。
就算不想採取「嬰兒主導斷奶」的爸媽,也可以在這裡面找到一些副食品的好點子。
 
image
截圖自 Solid Starts
 
 
 
 
 
參考資料:
  1. Cameron SL, Heath AL, Taylor RW.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mothers' knowledge of, attitudes to and experiences with, Baby-Led Weaning: a content analysis study. BMJ Open. 2012 Nov 26;2(6):e001542. doi: 10.1136/bmjopen-2012-001542. PMID: 23183112; PMCID: PMC3532980.
  2. Fangupo LJ, Heath AM, Williams SM, Erickson Williams LW, Morison BJ, Fleming EA, Taylor BJ, Wheeler BJ, Taylor RW. A Baby-Led Approach to Eating Solids and Risk of Choking. Pediatrics. 2016 Oct;138(4):e20160772. doi: 10.1542/peds.2016-0772. Epub 2016 Sep 19. PMID: 27647715.
  3. Taylor RW, Williams SM, Fangupo LJ, Wheeler BJ, Taylor BJ, Daniels L, Fleming EA, McArthur J, Morison B, Erickson LW, Davies RS, Bacchus S, Cameron SL, Heath AM. Effect of a Baby-Led Approach to Complementary Feeding on Infant Growth and Overweigh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ediatr. 2017 Sep 1;171(9):838-846.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7.1284. PMID: 28692728; PMCID: PMC5710413.
  4. Daniels L, Taylor RW, Williams SM, et alImpact of a modified version of baby-led weaning on iron intake and statu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BMJ Open 2018;8:e019036. doi: 10.1136/bmjopen-2017-019036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