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近年來對於肥胖的各種研究,其實已經有趨勢要逐漸跳脫過去單純的「少吃多動」
 
大家一定有過經驗,單純的勸說「你就少吃點」,最後減肥的成效往往是不彰的。
近年來興起的作法,是希望一起來探討,「為什麼吃太多?
並針對其原因作針對性的處置。
 
影響食慾的因素其實相當複雜,
從遺傳、生理、心理、到社會環境,都有影響
 
這邊提出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以及簡單的對應方法:
 
投影片2
總是沒吃飽:低飽足感
這些孩子在吃完一般同年齡孩子的份量之後,還沒有得到飽足感,進而導致進食過量。
通常幼年期就會開始有這些現象,孩子可能甚至為了想吃而哭。
 
一些簡單的對應方法包括:
  • 區分「渴」和「餓」:果汁和牛奶同時是飲料也是食物,如果只是口渴盡量讓孩子喝「水」而非飲料
  • 提升對食物攝取的意識:家庭共同於規則時間進食,關掉電視、收音機與平板。
  • 降低進食的速度:在餐點的一開始給予大塊一點的食物或需要咀嚼的食物。
  • 降低反覆添菜的誘惑:僅將本餐所需的食物帶上桌而非所有煮好的內容(eg. 將煮好的滷肉舀起來到碗內)
 
投影片3
總愛吃油炸物或甜食:味覺敏感度
對於不同味覺的敏感度,可能會導致孩子熱量攝取過多。舉例來說,對甜味敏感度低,就會容易吃比較多甜食。如對油脂的敏感度低,就比較能容忍油膩的食物而不會感到噁心。
有些蔬菜其實帶點淡淡的苦味,如果對苦味敏感度較高的孩子,可能就不愛吃蔬菜。
 
對應方法包括:
  • 減少孩童暴露到甜食的機會:儘管基因扮演了重要的一部分,幼年期暴露甜食的狀況也會影響他們對甜食的敏感度與喜好。
  • 降低在家煮飯時所使用的油,教導孩子和家人評估食物內的油脂
  • 較高的苦味敏感度:尊重這種敏感度,不是所有蔬菜都有這樣的特性,可以用可接受的蔬菜(如扁豆、番茄)替代不喜愛的蔬菜(如波菜、甘藍)
投影片4
新食物恐懼 (neophobia)
新食物恐懼指的是孩子不願意嘗試新食物,導致可以吃的食物選項很少。
最常被這些孩子們所接受的食物是澱粉類、油炸類食物(如薯條)以及奶類,因而有可能導致肥胖。
從生理的觀點來看,這是許多孩子們2歲開始可能會有的問題,部分會一路持續到10歲。
 
主要的應對方式,是鼓勵孩子們嘗試新的未知食物,就算一小點也好。
如果小於一歲就開始,持續過久的時間或太嚴重,可能會需要心理評估。
 
投影片5
吃作為焦慮的表現
吃東西也可以是很舒壓的方式。有的孩子會透過不斷地吃點心來解除自己的焦慮。
 
面對這些孩子,最重要的關鍵在辨識出行為背後的焦慮,並先處理焦慮
同時也告訴孩子,以飲食方式來解除焦慮可能會增加焦慮而非緩解它
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心理評估
 
暴食/嗜食
在青春期以前,很少會診斷暴食症(bulimia nevosa)或嗜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
這類診斷有兩個重要的標準:1. 曾對吃東西有失控的事件;2. 在這些事件中進食的量相當的大。
患者在這些事件之後,常有內疚感。
 
暴食症應該尋求身心科醫師妥善的評估與治療。
 
 
參考資料:
SCOPE E-learning, Childhood Obesity modul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肥胖 飲食
    全站熱搜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