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

*用來偵測腸躁症或慢性腹瀉中,有器質性疾病的狀況

腸躁症是相當常見的腸胃道疾患。(有興趣者可看之前的文章:腸躁症是什麼?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嗎?是不是沒辦法治療?)

診斷腸躁症的一個最大的困難點,是缺乏相應的檢測。不像許多感染症,我們無法有單一的檢查告訴我們:是輪狀病毒感染、是流感病毒感染….等等。 其中最需要區分的,是發炎性腸症(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症狀本身很難去區分發炎性腸症與腸躁症,而兩個疾病的治療方式又相當不同。

最初步的篩檢方式為「警示症狀

六個主要的警示症狀為:大便中有血、夜間症狀(因腸胃道的症狀而醒來)、非預期的體重流失、抗生素使用、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五十歲之後開始有症狀。[1]
有這些警示症狀的,可能有其他如腸道癌症、發炎性腸症或吸收不良的機會比較高。

儘管如此,單純依靠警示症狀幫助仍有限。這時就會依靠其他的檢查輔助。在美國腸胃科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的建議中[2],可以考慮以糞便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糞便乳鐵蛋白(fecal lactoferrin)以及血液發炎指數(CRP)來排除發炎性腸症。

其中糞便鈣衛蛋白用以偵測發炎性腸症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最佳,分別是93%與96%,證據力也最強。乳鐵蛋白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則為78%與94%。這兩項檢查只要留糞便就好,作為非侵入性的檢查也非常吸引人。缺點是健保目前沒給付,糞便鈣衛蛋白需要自費$2000左右,乳鐵蛋白大約$700。另外是不是所有醫療院所都有這項檢查。

抽血檢驗中,發炎指數CRP也頗有價值。在一項薈萃分析中,CRP≤0.5 mg/dL的腸躁症患者,僅以≤1% 的機會會是發炎性腸症。優點是檢測結果很快,大部分的醫院應該1~2個小時內會有結果,缺點是需要抽血,且敏感性較差。[3]

參考資料:

  1. Utility of red flag symptom exclusions in the diagno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hitehead et al., AP & T, 2006
  2. ACG Clinical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rian et al.., AJG, 2021
  3. A meta-analysis of the utility of C-reactive protei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fecal calprotectin, and fecal lactoferrin to exclud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dults with IBS. Menees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 2015 Mar;110(3):444-54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沒有覺得最近孩子們總是不斷地感冒?門診最近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腸病毒的孩子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的出現。

從疾管署的傳染病統計資料上,確實也有這樣的趨勢。腸病毒這幾周的全國就診人數已經到了13000多人,流感的人數也仍居高不下。

 

image

全國近兩年腸病毒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趨勢圖,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access time: 2023/06/10

這可能跟免疫債(immunity gap)有關。
COVID-19期間,許多非藥物的措施如戴口罩、洗手、隔離等,不僅阻止了COVID-19的傳播,也阻止了呼吸道病毒的傳染。
傳統上,流感、腸病毒等會有季節性。這些孩子在感染的同時,也得到了相應的免疫力。

 

image

Lancet. 2022 Nov 12; 400(10364): 1663–1665

如上圖,中線上方為得到感染的人數,下方則為「易感族群的大小」,意即仍欠缺相關免疫力的孩子們。藍綠色為嬰幼兒,紅色是較大的孩子。

隨著新的孩子出生,易感族群增加,中線下方的大小也因此逐漸增加。不過一陣子就會有感染的流行(上方的尖峰),易感族群就會減少,造成一陣一陣季節性的流行。
然而,在COVID-19期間(灰色期間),這些孩子並未得到常見的感染,也因此缺乏相關的免疫力。這些易感族群逐漸累積,在解封的同時很有可能就爆發比以往更嚴重的流行。

希望大家都能順利度過這段時間!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304 AAP obesity guideline.png

上個月有個重大的指引公布,那就是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第一次發表了官方的臨床肥胖指引。

指引包括了四份文件:執行摘要臨床執業指引(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以及兩份證據評估(治療以及併發症)。我只能說非常的大本,光臨床指引就100頁,參考資料有800多筆…

美國兒科醫學會也專門設立的網頁,來放這些文件,並提供相關資源下載,如下面這精美的流程圖。

Untitled.png

資料來源: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Obesity (aap.org)

這邊我也會和2018年台灣自己的兒童肥胖指引做比較,針對幾點做討論。

 

是否「準備好了」是評估的重點

不知道大家在看台灣的兒童肥胖指引時,是否對於裡面的「準備好了」以及「動機式對談」感到困擾?

Untitled.png

資料來源:台灣兒童肥胖指引,p. 200

什麼是「動機式對談」,什麼叫做「準備好了」,在台灣的兒童肥胖指引中並未提及。但其實這是臨床人員評估很重要的一環。

在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指引中,特別提及要評估「患者是否準備好要改變(readiness to change)」(章節 IX. C.),並建議運用「動機式對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的手法。在治療的環節,也特別挪出一節來談動機式對談(章節XI, C)。

動機式對談其實常見於身心科/心理師的治療之中。但很遺憾的我覺得台灣對於一般科醫師的訓練真的很缺乏這塊,希望大老們能聽到我們的心聲啊~~

如果不曉得如何運用的,或想知道個大概的,美國兒科醫學會的這篇指引其實有列出了大概的架構,包括四個階段以及常用的工具,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定義了高強度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治療(IHBLT)

 

Untitled.png

資料來源: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Obesity (aap.org)

你知,我知,大家都知道兒童減重第一線還是行為與生活型態的調整。但到底要怎麼調整?怎麼調整又才真正有效?在這次的指引中,定義了「高強度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治療(Intensive Health Behavior and Lifestyle Treatment)」。其中有幾個要件:

  1. 至少要26個小時:生活型態的治療「劑量」,以「面對面會談的時間」來計算。隨著劑量的增加,效果越好。證據指出在3~12個月期間,至少要有26個小時,而超過52個小時的效果最為顯著而一致。換言之,每個月至少要有2個小時以上的會談。
  2. 面對面:大部分是以團體課程為型態,由社區的健康工作者、營養師、運動專家、物理治療師及社工所帶領。有一些研究開始探討虛擬的形式,看起來相當的有潛力但證據還在累積中。
  3. 家庭導向:所有的證據都顯示,家庭的參與比起單獨對孩童的治療更為有效。肥胖往往會影響整個家庭,也因此以家庭為導向的治療有機會改善其他家庭成員的健康。
  4. 多面向:幾乎所有的有效治療的證據都包含了健康飲食與體能活動,只是比例和內容的不同。
  5. 3~12個月:肥胖並不存在「特效藥」,而是需要長期持續的關注與治療。
  6. 2~18歲:證據較多是6歲以上(美國預防醫學服務小組USPSTF的建議),而這份指引認為不少近期的研究顯示治療在2~5歲的族群也有效果。

 

藥物治療被拿到檯面上來

在2017年台灣的兒童肥胖指引中,仍提到「目前不建議使用藥物作為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第一線的治療」。然而在美國兒科醫學會這份指引中,把藥物治療拿到了檯面上。

我直接引述原文:

兒科以及其他第一線醫療人員應該根據藥物的適應症、風險及好處,在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的治療之外,提供12歲以上肥胖(BMI ≥95百分位)的青少年減肥藥物作為輔助。

Pediatricians and other PHCPs should offer adolescents 12 y and older with obesity (BMI ≥95th percentile) wt loss pharmacotherapy, according to medication indications, risks, and benefits, as an adjunct to health behavior and lifestyle treatment. (KAS 12)”

藥物的選擇上,其實台灣的兒童肥胖指引大多都已經有整理。包括以下:

  • FDA未核可於減重:Metformin、MC4R 促進劑 (eg. setmelanotide)、Topiramate、Phentermine + Topiramate (Qsymia)
  • FDA核可於減重(長期):Orlistat (lipase抑制劑)、GLP-1受器促進劑 (eg. liraglutide、semaglutide)
  • FDA核可於減重(短期):Phentermine

關於藥物,下次有機會再另外開一篇來講。

 

感想:更多的合作,更完整的評估

其實看完之後,深深覺得兒童減重需要整個社區各方的合作。

對於社區內/院內現有的資源,也沒有完全的了解。

我們應該要,也應該能夠提供更完整而全面的評估與治療選項。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6.PNG

接續上一篇,一位慢性噁心的女孩兒的故事

在經過詳細的評估與解釋之後,我同時做了幾件事情:

  1. 跟爸媽解釋功能性噁心的機轉。問題不完全是腦部,不完全是腸道,而是腸胃跟腦部之間的連結。這方面,可以轉介身心科醫師做評估。認知行為治療已經是功能性腸胃疾患的標準治療之一了(有興趣可以看之前的文章:肚子痛卻被轉給身心科?談認知行為治療在功能性腹痛的角色。)
  2. 再次跟神經外科做討論,確定目前的噁心跟腦部的狀況的關係。
  3. 我們為這個女孩安排了傾斜床測試,來做為自律神經的評估。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投影片7

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人體的一個神經子系統。相對於我們可以自主控制的神經(體神經 somatic nervous system),自律神經系統是由身體自己調控的,因此得到了它的名字。

自律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分支所構成。這兩個分支形成一個平衡機制,它會調整人體内部各項生理功能以適應外界的不斷變化。例如心跳、呼吸、血壓、溫度調整等等。

當這個調控失常了,就稱為「自律神經失調 (dysautonomia)」。自律神經失調可以是局部的,如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如我們今天要提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自律神經失調: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症(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什麼是「直立不耐」與「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症」?

投影片8

再繼續往下之前,由於太多專有名詞且文獻中不斷混用,讓我們介紹一下。

當人類直立時,我們的大腦位於心臟之上,而70%的血液在心臟之下。要透過前述的自律神經以及心血管的代償,才能避免直立後低血壓與意識喪失的狀況。

如果站立或坐姿時出現無法忍受的症狀,且這些症狀在躺下時就消失,這種狀況稱作直立不耐(orthostatic intolerance)。典型的症狀包括:喪失意識、頭重腳輕、頭痛、疲憊、虛弱、噁心等。直立不耐涵蓋了一系列的疾患,包括我們下面要介紹的直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與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

 

 

Untitled.png

上圖為兒童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的症狀,一路從暈眩、腦霧、腹痛、胸痛、腹瀉都有。資料來源:Boris et al., 2022

宥於篇幅,我們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幾種常見的診斷:

 

投影片9

 

下面也呈現一個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的檢查結果。

Untitled

可以看到心跳(HR)在直立後迅速的增加,但血壓(BP)並無改變。資料來源:Stewart et al., 2018

 

直立不耐應該怎麼評估?

標準的檢查是傾斜床測試(upright tilt table testing)。在這個檢查中,個案將躺上一張可以調整斜度的床,並接上心跳與血壓的監控。在一段時間的平躺之後,床將慢慢傾斜至60~70度,並監測生理數值以及症狀的變化。

依照各家醫院以及每個醫師的作法不同,檢查時間從10~20分鐘不等。過程中,醫師也有可能給予個案藥物的刺激。

 

測試的結果

回到我們的女孩兒。

在傾斜床開始直立後,小朋友的心跳從每分鐘90下迅速上升到140~150下,血壓雖有下降但不超過20mmHg。與此同時,開始出現噁心、腹痛與喘的狀況。我們很快的讓孩子恢復平躺,並於一段時間之後症狀就慢慢緩解了。

檢查的結果: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

關於治療,限於篇幅也不在此多做敘述。不過最基本的包括鼓勵水分與鹽分的攝取、姿勢變換時稍微延緩、充足的睡眠與運動等等。另外還是有備用一些止吐的藥物作為備用。

在給予充足的衛教之後,下次回診時已經聽到孩子慢慢地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了。

回到診斷,我想應該還是功能性噁心,但自律神經失調是孩子的誘發因子。在了解並避免這個誘發因子的發生後,症狀自然也就慢慢改善了。另一方面,其實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的預後滿不錯的,48%的兒童患者在一年的追蹤期間不再有症狀,而六年的追蹤下這個比率可以超過85%

特別感謝爸媽願意讓我們分享這個個案,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種狀況。

參考資料:

  1. Boris JR, Moak JP. Pediatric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Where We Stand. Pediatrics. 2022 Jul 1;150(1):e2021054945. doi: 10.1542/peds.2021-054945. PMID: 35773520.
  2. Stewart JM, Boris JR, Chelimsky G, Fischer PR, Fortunato JE, Grubb BP, Heyer GL, Jarjour IT, Medow MS, Numan MT, Pianosi PT, Singer W, Tarbell S, Chelimsky TC; Pediatric Writing Group of the American Autonomic Society. Pediatric Disorders of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Pediatrics. 2018 Jan;141(1):e20171673. doi: 10.1542/peds.2017-1673. Epub 2017 Dec 8. PMID: 29222399; PMCID: PMC5744271.
  3. Tao C, Lu W, Lin J, Li H, Li X, Tang C, Du J, Jin H. Long-Term Outcom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Aft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ront Pediatr. 2019 Jun 27;7:261. doi: 10.3389/fped.2019.00261. PMID: 31316954; PMCID: PMC6610301.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了二寶後深刻體認到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想名字是一門很費腦力的事情

想當初懷巧巧的時候

從3個月就開始想名字

想到孩子出生要登記了都還在猶豫不決

老二從知道懷孕的那刻起就確定名字了

直接把當初第二喜歡的名字拿去用

 

想英文名字又是另一個考驗

我跟爸爸翻遍各種網路名單

再三斟酌簡便、寓意跟重複性

終於選定一個代表人物形象佳的名字

輪到弟弟取名字的時候

已經懶得做功課

直接問弟弟喜歡什麼

然後天才弟弟就堅持要取名叫Mango(因為他很愛吃芒果)

於是前陣子線上英文課老師詢問what's your name的時間都要比別人多一倍

因為老師們都非常好奇名字的由來

前幾天補習班的課本發回來

我很震驚的發現我兒子居然改名字了

所有的課本、習作跟聯絡簿上面都是Turtle

連下課後老師們都大聲的說

"Turtle你媽媽來了,Turtle掰掰~"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歷一個多月的停停復停停

孩子們從遠3C變成了3C達人

直到現在也搞不懂小朋友到底是被剝奪的多還是獲得的多

以此紀念成長的里程碑~

 

巧巧現在能熟練地按表操課

各種線上課程軟體切換信手捻來

上課偷用聊天室傳訊息

麥克風收放自如

自行拍照修改檔名上傳作業

老師退回的作業還懂得自己拿紅筆圈起來訂正兩遍後再重新拍照上傳

還學會抓角度偷吃東西

 

弟弟能完美的切換電視模式(手機投影、第四台或打電動)

調整聲音大小也不在話下

捕捉卡通頻道的眼神更加銳利迅速

詞彙量暴增ex品嚐

 

 

本周我們準備了耳機跟平板讓巧巧到校上課

第一天因操作不熟悉耳機中途失聯

於是上班收到多個巧巧來電抱怨跟影片求救

第二天需返校拿東西索性選擇在家上課

第三天巧巧學會了傳訊息

 

122739.jpg

122740.jpg

開始有點期待明天會看到什麼~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曾經因為熊孩子常常坐不住,跑來跑去,
在老師的建議下,帶著孩子去做早療的整體評估。
 
評估之後,聽著心理師、物治、職治老師及醫師們的說明,
忽然心中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
 
不是因為不好的結果,相反的,
應該是讓人鬆了一口氣的好結果。
但帶孩子的種種回憶湧上心頭,一時之間,真的五感交集。
 
--
這個時代的爸媽,真的跟以前很不一樣。
資訊爆炸,網路便達,
過去的爸媽怎麼會知道什麼百歲派,蒙特梭利,薩提爾,正向教養?
糖不能多,要避免食品添加物,要補充維生素,要補充益生菌…
 
資訊在讓我們更強大的同時,也讓我們更脆弱了。
雖然忝為兒科醫師,不得不說,在脫下白袍之後,也只是個一般的爸爸。
一樣在公車上竭盡所能讓孩子不要吵鬧,
在捷運站追著孩子說服她好好待著。
 
過程中,不斷的懷疑著自己,
在半夜看著網路上的文章、從亞馬遜買回來的書,
一面看著孩子們睡覺時安詳的面孔,一面期待在這些資訊中,能夠獲得一個答案。
 
在茫茫資訊海中,有一段話打動我。
大意是,「不要讓那些育兒書籍、育兒專家們牽著你的鼻子走。他們都是作為一個參考。
#相信你自己的感覺,#你才是你孩子的專家。」
 
那時看到那句話,忽然就釋然了。
熊孩子依然是熊孩子,
我依然是那個苦惱著孩子怎麼又到處亂跑,怎麼又不乖乖聽話的爸爸。
依舊試著學學書上的方法,失敗時,告訴自己那不是世界末日。
雖然人生沒無法讀檔,但我們還有明天,明天我們還會更好。
這個世界上,父母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專家了。
 
--
那天,有個媽媽帶著因為便秘而困擾多時的孩子來到門診
在寥寥數語間,我可以感受到媽媽是經歷了多少奮戰,
跟孩子討論怎麼吃藥,跟孩子奮鬥如何讓她坐上馬桶,什麼該吃什麼不能吃...
媽媽問我,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在開始討論前,我把那句話,送給了她。
 
在眾多指引、研究、機轉之外,她的孩子還是她的,獨一無二的孩子。
我們僅能依照過往的經驗與知識,提供給她,
但怎麼樣對孩子最好,她一定比我更清楚。
 
當我想要成立粉絲頁時,我就在想,
要呈現怎麼樣的我。
在眾多的醫學資訊,實證研究的背後,
其實我就只是個每天每天還在努力的,兩個熊孩子的爸爸。
 
今天也把這句話,送給每個每天與熊孩子們奮戰的爸媽們。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陣子我很愛吃提拉米蘇

有機會就會去買來吃

巧巧跟弟弟看到我在吃也都跑來蹭點心

幾次後我開玩笑要他們直接扣點數來換點心

兩人猶豫中不忘抱怨

巧:為什麼媽媽都不用扣點數就可以吃提拉米蘇

我:因為這是我努力辛苦工作賺錢買來的呀,我今天有上班辛苦工作才有錢買呀

巧:那我以後長大要去火山挖鑽石跟黃金,賺很多很多的錢,幫你買兩個提拉米蘇,你現在可以再分我一口嘛

我:好棒唷,謝謝巧巧,這給你吃,等等吃完去寫ㄅㄆㄇ

弟弟﹕媽媽~~我以後也會賺很多很多的錢,買很多提拉米蘇我們一起吃,那我現在也可以分一口嘛

我:謝謝弟弟,那你先抱我數30秒跟兩個啵啾才給你

弟弟:嗚~~~~~我不要~~~~

我:你數完我就給你唷

巧:為什麼我沒有啵啾,我也要親,媽媽你都不喜歡我

 

因材施教也是很累的...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巧巧看到新聞播報淹水畫面疑惑提問

"為什麼公車會淹水,可是船卻不會淹水"

於是爸爸提議來進行科學實驗競賽

~~~~~~爸爸忙著準備比賽道具~~~~~~

巧巧興沖沖跑來邀我跟她同隊

巧:媽媽你也一起來參加嘛,然後我要跟你一組

我:可是我要當評審呀

巧:好吧,那你去旁邊當評審吧,可是要讓我贏唷,不可以給爸爸贏!

我:可是評審應該要公正公平呀

巧:那輸的人要被懲罰,要被打

(今天爸爸夾巧巧的腳,巧巧找我告狀,一直想要打爸爸)

我:巧巧,你怎麼會覺得你會贏小天才爸爸呢,你還不如說輸的人可以吃冰淇淋安慰一下比較有可能

巧巧立馬開心跑去找爸爸

巧:爸爸~~比賽輸的人可以吃三球冰淇淋,因為要被安慰!!

23184.jpg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最近在作幼兒健檢,發現不少幼童有體重過重的問題。
可能相對上,過去的觀念總是要把孩童養的「夯玲夯玲」才可愛,卻不知可能孩子的體重已經悄悄過重。
根據調查,台灣2015年國小學童過重/肥胖的比例為28.9%,國中學童過重/肥胖比例為29.4%,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過重。
 
image
兒童/青少年肥胖族群裡,
  • 43% 會有血脂異常 
  • 11-23%有高血壓。
  • 約25%會有非酒精性肝臟疾病(俗稱脂肪肝)
  • 約25%會有葡萄糖耐受性不良 (未來有較高演變為糖尿病的機率) 
  • 增高心血管疾病、左心室病變、肌肉骨骼病變的風險
 
image
主要造成體重過重的因素,包括現在近代飲食西化,高熱量而不營養的垃圾食物取得方便。
再加上3C的盛行,螢幕時間上升,運動的時間跟著減少。眾多的因素交疊,導致體重過重的比例逐漸上升。
 
不是大人的縮影!兒童體重問題和成人不盡相同
image
兒童體重過重跟成人體重過重有幾個不同的地方。
首先,兒童發展不僅僅是生理,更有社會心理層面。
許多過重孩子對自己的身材是不滿意的,再加上同儕之間的異樣眼光,常會導致較低的自尊。而這種狀況隨著年紀增長會越來越嚴重。
在人際交往上,過重孩童也較易有問題行為與人際問題。過重的男孩常成為霸凌者或被霸凌者,而女孩則常為被霸凌者。
 
其次。兒童是屬於家庭的一部分,個人的動機以外,家庭的協助也是斷不可少的。
在兒童減重的處置上,我們是以家庭為單位。配合家長的指導,包括家庭一起的運動、飲食,家長的以身作則,兒童的減重效果才會達到最好。
 
早期介入,降低未來過重/肥胖的風險
image
最後,是越早介入,效果越好。大家最近時常提到超前部屬,這點在兒童體重問題上也一樣。
近年來的研究指出,早年的兒童過重/肥胖,有較高的比例到成人時也會有體重問題,而這個比例與年紀和過重程度相關。
2歲過重(BMI 85~97百分位)的孩童,35歲肥胖的風險為正常孩童的1.17倍;
而19歲肥胖(BMI>97百分位)的孩童,35歲肥胖的風險來到了正常孩童的3.1倍!
 
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一扇機會之窗。
對於那些嚴重肥胖的孩童,在2歲,未來還有21%不會在35歲時肥胖。
但如果今天來到了19歲,這個機率就掉到6.1%。
 
早期介入兒童過重問題,就像蝴蝶效應,小小的改變會有大大的不同。
我們有機會給予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家一起出門去接巧巧放學~

巧:媽媽今天我們學了全音符

我:挖~好棒呀,學到全音符了耶,那老師怎麼教你們?

巧:全音符很好笑唷,他是個大胖子,像一個圓圓的球,一個人坐四個位置。

我:真的,真是個誇張的胖子呀。

巧:像八分音符就站的直直的,他只需要一個位置,跟我一樣。

全音符就像媽媽一樣是個大胖子,所以媽媽你要努力運動減肥。

我:爸爸~~~~~~~~~~你看你女兒

(爸爸已經笑到不行)

巧:沒有啦,我開玩笑的啦,媽媽如果一直划手機,才會變成全音符,你如果陪我玩我們都是八分音符,弟弟才是像全音符一樣是個大胖子。

方:我才不是全音符,我沒有胖

 

為啥聊個全音符媽媽都可以躺槍......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餐時巧巧跟我說

巧:我今天跟nuby在學校一直跳來跳去,很辛苦

我:為什麼你要跟nuby跳來跳去

巧:因為老師上課講話的時候我們兩個一直在那邊跳著玩

我:(這聽起來是一個老師要生氣的節奏呀)然後呢

巧:然後老師就叫我們去教室後面跳

巧:後來我跟nuby就一直在後面跳呀跳,跳得很累。

可是因為我是大姊姊公主,所以我有努力忍耐,還是繼續跳呀跳,我跟nuby今天真的跳得很辛苦!

我:辛苦了,老師也辛苦了

巧:為什麼,老師又沒有跳來跳去

 

每次跟巧巧溝通都會有種

跟他認真你就輸了的無奈感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讀者來函:
「最近因爲疫情關係,大家都說要增強免疫力~因爲有人介紹ViT D3,有相關的資訊,能讓媽媽們更了解嗎?」
 
一篇四月中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新冠肺炎的住院率/死亡率似乎有由北到南減少的趨勢。
其中高緯度國家死亡率及住院率都較高(死亡率5.2%、住院率22%),接近赤道的國家較低(3.1% / 9.5%)
作者推測,這種北邊國家較高的現象,一方面可以用北歐國家老年人口較多來解釋,另一方面或許跟過去發現,緯度較高的國家人民因為較低的紫外線暴露, 維生素D濃度較缺乏有關。四月初也有研究整理了新冠肺炎的一些死亡風險因子,諸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過去都曾被指出跟 維生素D較低可能有關聯。
 
這不禁引人猜想,補充 維生素D,或許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或死亡機率?
 
這樣的猜測其實並非空穴來風。 維生素D已被發現有調控免疫的功能,特別是降低促進發炎的一些細胞激素,也有干擾病毒複製的作用。 維生素D也有研究指出可能對肺炎流行性感冒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有保護作用。在2017年更有一篇統合性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特別是維生素D缺乏的族群。(雖然也有研究者抗辯,得到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僅降低了2%,以整體族群而言難以稱上有實質意義。)
 
不過,別因為這些證據就衝去藥局買補充品。畢竟就新冠肺炎而言,維生素D的益處都還是間接證據
還是可以等等後續更多的相關研究出來。
 
我們應該怎麼做?
 
但不管怎麼說,現實中我們還是會忍不住想:攝取維生素D似乎也沒太大壞處(除了傷荷包),是不是吃了再說?
 
參考一下台灣國民健康署所訂定的(2017)維生素D攝取建議
image
 
足夠攝取量,是專家學者們認為在最低陽光暴露量、無內源維生素D,能夠維持住體內維生素D達一定濃度,所需的維生素D飲食攝取量。
大部分兒童及成人是400 IU,也是我們最常給寶寶用的維生素D滴劑的劑量。
上限攝取量,即超過此值可能會有毒性發生,主要症狀是高血鈣。
 
其實,台灣2013~2016的研究中,七歲以上一般民眾血清中25(OH)-D(維生素D在血液中循環的型態),除特定年齡層外,男性有80%為營養充足,女性有70%充足,和高緯度國家不大相同。
另外,近年來的兒童感染的研究,也指出給予高劑量(2000 IU)維他命D對於預防呼吸道感染並無益處。
 
因此,建議一般民眾如要額外補充維他命D,依照國健署所建議的劑量給予即可,不必額外攝取高劑量
(有特殊疾病的族群如發炎性腸症、慢性肺阻塞等需做另外的考量,建議向請醫師諮詢)
 
如果想從飲食及生活中增加的話,多曬曬太陽,增加戶外活動(剛好最近本土案例掛蛋)。
飲食上以魚(海水魚及淡水魚)、魚肉製品、奶類及蕈類為國人最重要的維生素D 來源,可以適量攝取。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了兩寶後許多時間總在兵荒馬亂中度過

每天一個接一個的routine工作

常讓我們忍耐力越來越低

於是我們跟小孩訂出了"休息時間"

在爸爸或媽媽的休息時間裡

另一半要完全cover小孩

小朋友也不可以去吵大人

 

從某個時候起

我們家大小寶時間到了總是會大喊著

"老婆時間到了唷~~~"

開心地朝我跑來

有時想要讓我把他們背在頭上

也會喊著

"老婆~我要在你頭上"

 

我本以為當媽是全天下最想不開的事情

原來當老婆更慘

 

 

 

晚上正當我們訓練小朋友一起摺衣服的時候

爸爸: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

我:老公~老王~也不想分清楚

(這不吐嘲實在太對不起自己了)

弟弟秒接:老婆~時間到了唷~

 

恩~突然又不想拍死那個想生孩子的自己了XDDD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嬰幼兒生長曲線的文章,網路上已經很多了。
(如果大家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學長陳奕成醫師FB的系列文
 
這邊針對一些比較少被提過的小知識分享給大家:
 
Q: 孩子的生長曲線在後百分之3,怎麼辦?
A: 
先跟大家聊聊健兒手冊上的生長曲線是怎麼來的。
0~5歲的資料,是WHO所建立的。7~18歲,是我國體適能的常模資料。中間5~7歲則是利用統計公式所連接出來。
WHO 在1997-2003年進行了這個「多中心生長標準研究(Multicentre Growth Reference Study)」,在世界六大洲六個國家(巴西、加纳、挪威、阿曼、美國等)收集寶寶們正常生長的曲線。
重點來了。哪些「正常」的寶寶被收集呢?我們來看看官方文件中所提及的標準:
image
WHO 多中心生長標準研究的收案標準
 
孩子必須生活在一個沒有健康、經濟疑慮的環境,媽媽不抽菸並願意遵守WHO的餵食建議(包括6個月純母乳哺育等),不能是早產兒或過熟(懷孕週數在37-42週之間),單產,沒有特殊疾病。
簡單的說,,以一般標準來說,就是相對健康的孩子。所以即便是後百分之3的標準,也是從這些健康孩子來的
 
7~18歲呢?
他是依據1997 年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800/1600 公尺跑走、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四項測驗成績皆優於25 百分位值之個案,所統計出來的。這些小孩也都無明顯病徵。
所以說,生長曲線在第3百分位,不一定是真的有問題。但必須說是風險較高的。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孩子身高在3百分位,但之後持續生長都沿著曲線,其他發展指標也都正常,那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長發育。
 
最好的作法,就是持續追蹤,看生長曲線的狀況。如果越來越偏離,那就應該做進一步的評估。
0~2歲是孩子們生長的黃金期,這段時間常有健兒門診的時間,都可以請兒科醫師做初步的評估。
 
Q: 除了常用的身高、體重曲線以外,有沒有其他指標可以告訴我孩子的是否有營養不良?
根據美國腸道與靜脈營養學會(ASPEN)2015年的建議,其實還有幾個指標比較少被台灣用到,但也很重要。
  • BMI:WHO 是 Z分數 <-2(第3百分位以下),ASPEN是 Z分數 -1 ~ -2 (第3~第15百分位)有輕微營養不良的風險。
    台灣也有自己的0~18歲BMI表格(國健署網站),有興趣可以對對看。依據現行建議,兩歲開始就應該量測BMI
     
  • 生長速率:這個表格可以在WHO的孩童生長標準裡面找到。根據ASPEN的建議,如果兩歲以下孩童如體重生長速率低於25%,可能有輕微營養不良的風險。
image
WHO 的女生體重增加速率表格。[Link]
 
  • 依身高體重:其實我們平常俗稱的「身高曲線」、「體重曲線」應該全名是「依年齡身高曲線」、「依年齡體重曲線(weight-for-age)」。
    ASPEN、WHO都有提到另一個指標;「依身高體重(weight-for-height)」。
    WHO 是 Z分數 <-2(第3百分位以下)稱為「發育不良(wasted)」,ASPEN是 Z分數 -1 ~ -2 (第3~第15百分位)有輕微營養不良風險。
image
WHO 的女生依身高體重曲線。
 
說完上述的指標,其實對於一般家長而言,最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對照健兒手冊上的曲線,看自己的孩子是否沿著曲線長。
如有下降的趨勢,那可能就是一個警訊,再請醫生做進一步的評估。
 
Q: 生長曲線上的格子好小!我好想知道真正的數字,哪裡有呢?
A: 其實 WHO 的網站上有各種標準。除了圖(chart)以外也有表格(table)
網路上也有不少程式或者Apps可以幫你計算出來,如:
黃昱霖醫師所寫的程式: https://growth.healthinfo.tw/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寒流來襲,冰冷的冬天又是小孩皮膚乾裂常見的時刻。
如何做好小孩的保濕著實讓家長們傷透了腦筋,特別是那些敏感肌膚或本來就有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
 
要如何選擇適當的保濕產品呢?
保濕產品其實可以依照含油量分成三種:油膏(ointment)、乳霜(cream)以及乳液(lotion)
 
油膏 (ointment)
 
油膏通常是治療濕疹的首選,含有最多的油分,對於極度乾燥、刺激的肌膚特別有幫助。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經典的凡士林(petroleum jelly),其他還有一些礦物油等。
 
乳霜(cream)
乳霜含油量僅次於油膏,如不喜歡油膏的感覺,這是另一個好選擇。一些大廠牌諸如 Vaseline、CeraVe 適樂膚長效潤澤修護霜Curel 珂潤潤進保濕身體乳霜Avene雅漾 XerCalm AD紓敏修護系列Mustela 慕之恬廊 舒恬良柔舒霜理膚寶水La Roche-Posay 等大概都有出相關產品。 
 
乳液(lotion)
比起上述兩種都較清爽,含油量較少但含水量較多。在比較熱的季節或者皮膚較沒那麼乾燥的人可以使用。
 
記得洗完澡後輕輕的拍乾後,趁著肌膚還濕潤時塗上保濕產品。保濕產品的使用至少一天兩次。擦拭後進快穿上衣物,保護皮膚並保濕。
 
 
最後提供大家一個訊息。美國的國家濕疹協會(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 有建立一個認可標章(Seal of Acceptance)。通過的產品必須沒有目前已知會刺激肌膚的成分。其中網站上有產品一覽表,還可以特別篩選出適合小孩的,相當方便。雖然不是所有廠牌產品都會去申請這個標章,但算是一個滿可靠的資訊。
網頁在此,大家有興趣可以進去看看。
 
image
美國濕疹協會的產品搜尋畫面
 
參考文獻:
  1. https://nationaleczema.org/eczema/treatment/moisturizing/
  2.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skin/Pages/Avoiding-Dry-Winter-Skin-in-Babies-and-Toddlers.aspx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是流感盛行期,流感疫苗全台開打的同時,門診常會遇到高燒的小朋友被爸媽帶來想要驗流感。
 
到底驗還不驗?這是太常被問到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美國感染學會(IDSA)在2018年的治療指引[1]中的流程圖。
 

IDSA flow chart.jpg

 
可見如果症狀已經高度懷疑為流感,決定要不要驗流感的關鍵在「是否影響臨床決策」。如果不影響臨床決策,且病人為併發症的高風險群,那可以直接經驗性的使用抗病毒藥物。
 
台灣也引用類似的概念。疾病管制局在流感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原則[2]中提到:
 
...本署依諮詢會建議,平時提供新型A型流感通報病例及其接觸者、流感併發重症、孕婦、5歲以下65歲以上、流感高風險慢性病患及流感群聚事件等使用,以減少併發重症及死亡。」
另於每年12月1日至隔年3月31日流感疫情高峰期放寬公費藥劑使用條件,釋出效期最短之藥劑做為季節性流感治療使用
 
在公費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一覽表[3]中,就有一項:
「八、 有發燒之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適用期間:108 年 11 月 1 日至 109 年 3 月 31 日」
 
 
學校通報不需要流感快篩
那為了通報呢? 為此特別去陳情系統向台北市政府反映,衛生局回覆如下: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季節性流感防治手冊(108年12月版)規定學校「類流感」通報定義:突然發病,有發燒(耳溫  ≥  38℃)及呼吸道症狀,且有肌肉酸痛、頭痛、極度倦怠感其中一種症狀。醫師診察病患臨床症狀,若符合衛生福利部病管制署對「類流感」症狀之定義,即可診斷為類流感校方接獲通知於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資訊系統進行通報,無須額外進行快篩始能確診
 
結論:在流感疫情高峰期,如果臨床上高度懷疑是流感,不必檢驗就可以確診,在投藥和通報上都沒有問題。
 
Ref:
  1. Timothy M Uyeki, Henry H Bernstein, John S Bradley,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8 Update on Diagnosis, Treatment, Chemoprophylaxis, and Institutional Outbreak Management of Seasonal Influenz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68, Issue 6, 15 March 2019, Pages e1–e47,
  2.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jxG4AeaWmIbGXFJBDeRfDw
  3. https://www.cdc.gov.tw/File/Get/Y5V1QrFaY3btTyhgXWL7vA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次巧巧在車上教弟弟說話

巧:爸爸媽媽

弟:爸爸媽媽

巧:暴龍牛龍異特龍

弟:暴龍異特龍

我:太多字弟弟會跟不上啦

巧:公雞

弟:東雞

巧:阿公

弟:阿東

我:弟弟你會說咕咕雞嗎

弟:嘟嘟雞

(後來弟弟因為我們一直笑他而不願意再講第二次)

 

每次我跟弟弟玩耍的時候都會邊搔他癢邊配音效

我:督基督雞

弟:不要督~~~~~~~~

我:喔喔喔喔

弟:不要喔~~~~~~~~

我:ㄚ嗚ㄚ嗚

弟:不要ㄚ嗚ㄚ嗚~~~~

我:咕咕咕咕

弟:不要督~~~~~~~~

我:我沒有督呀,我是咕咕咕咕

弟:不要督~~~~~~~~

我:我說了呀,我沒有督,我是咕咕咕咕

弟:不要這個

我:這個是什麼

弟:督~~~~~~~~~~~

我:我沒有督呀

弟:不要這個

我:這個是什麼

弟:都不要~~~不要媽媽,我要爸爸

 

其實ㄍㄉ不分的發音還挺萌的XDDD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日去接弟弟放學的時候

老師跟爸爸描述弟弟在學校的表現

 

師:今天下午老師帶小朋友運動的時候方方突然去咬旁邊的小朋友

爸:痾,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師:他邊吼著"ㄚ嗚ㄚ嗚"的往旁邊小朋友咬去

我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子做,他回答"ㄚ嗚ㄚ嗚,我是暴龍"

爸:........恩,那另一個小朋友還好嗎?

師:小朋友還好,所以我們就讓方方去旁邊冷靜一下

(有跟他說不能咬同學)

2-3分鐘後我們問方方那你現在是誰

方方回答"嗚.....我......我是腕龍"

爸:

師:不對唷,你不是腕龍唷

方:那我是異特龍

師:還是不對唷

其他小朋友靠過來:不是啦,你是方方啦

師:所以你現在是誰呢

方:嗚嗚.....我是方方

 

捕獲野生暴龍一隻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巧巧洗完澡後幫她吹頭髮)

我:baby shark嘟~嘟~嘟~嘟~嘟~baby shark嘟~嘟~嘟~嘟~

巧:鯊魚的英文是什麼

我:shark呀~

巧:不對,是shark fish

我:不是,鯊魚的英文就是shark沒有fish唷

巧:可是魚的英文是fish呀,所以是shark fish

我:不對啦,雖然魚是fish沒錯,可是shark就代表鯊魚

巧:你說錯了

我:不然你看水的英文是不是water

巧:可是你看海水的英文不就是sea water嗎

我:..........恩,海水的英文的確是sea water

(一時之間居然想舉水球當例子的自己真是.....)

我:你看紅色的英文是不是red,彩色的英文是color

巧:對

我:然後彩虹的英文是rainbow,不是color red呀

(對於一時之間想不到好例子只能這樣坑女兒的自己感到羞恥....)

巧:恩

我:所以鯊魚的英文應該是shark不是shark fish唷

巧:我知道了

 

某日吃飯時跟家人分享這次的對話

妹妹順口說了一句:海水的英文真的是sea water呀

巧:對呀,海水的英文就是sea water呀

巧:你就是英文沒有學好才會不知道海水的英文,我教你海水就是sea water

妹妹:恩,我英文真的沒有學好

(妹妹當初可是穿著小綠綠制服來參加我的畢典呀~巧巧你想電阿姨至少要大學以後了)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