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9 Wed 2022 17:49
史瓦蒂尼王國 (I)
稍微聊一下這次出團的國家:史瓦蒂尼
史瓦蒂尼王國(Kingdom of Eswatini)是位於非洲南部的國家,三面被南非所包圍,東北面與莫三比克相鄰。
舊名是史瓦濟蘭(Swaziland) ,因為與瑞士(Switzerland)發音相似,故有「非洲小瑞士」的稱號。目前也是台灣在非洲的唯一邦交國。
上面是維基百科所查到的。
我們這次所住的旅館位於Mbabane,就大約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
有同團成員早上去晨跑,覺得很快就喘起來。
史瓦蒂尼目前是全球目前少數的君主專制國家,國王有莫大的權力,
不過對於台灣來的人們,仍相當禮遇。
史瓦帝尼目前是全球HIV感染率最高的國家,高達27.9%的15-49歲的人民具有愛滋病毒的感染。不過據駐地的醫師說明,其實這邊的人民對於HIV已經不那麼擔心。根據報告,在2020年史瓦帝尼成為第一個達成聯合國HIV控制目標的非洲國家:96%的得到HIV的人民知道自己帶原,94%正在使用抗病毒藥物(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91%的患者病毒受到良好的控制。
相對之下,人民害怕的反而是肺結核。
在21世紀的開始,每10萬人將近就有1250個肺結核的案例。在美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協助之下,這個數字在2017年降到300例左右,但目前還是第四大死因。
台灣曾經也度過那樣的時光,一直到民國74年時肺結核才退出十大死因的排行榜,目前盛行率是每10萬人32.2例。
- Nov 04 Fri 2022 14:09
我的孩子有兒童餵食疾患嗎?6個問題讓你自我評估!
截至目前為止,相關的篩檢工具還有許多,
這邊介紹我看到目前為止,對於相關議題著力最多的Feeding Matters團隊,設計出來的 #嬰兒與幼兒餵食問卷 (#ICFQ)
問卷僅包含6個問題,適用於0-4歲的孩子,驗證的結果刊登於2020年的Journal of Pediatrics之中。
如果其中有兩個以上的警訊症狀,則建議轉介醫師。
這邊大致翻譯後分享給大家。
僅用這篇文,暫時結束 #兒童餵食疾患 的議題。
希望短短的兩篇文章能讓大家對於這個疾患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也希望面臨困難的照顧者,
不要把壓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有時問題的面向並非完全出在社會心理這塊,
而是存在有其他面向的狀況。
在初步調整之後仍有困難的孩子,
有時真的需要較為全面的評估。
如果對於這個議題仍感到好奇的話,
可以參考一下過去的文章:
- Oct 27 Thu 2022 11:22
兒童餵食困難 (Pediatric feeding disorder): 如何做一個多方位的評估
這篇想跟大家聊一下 想跟大家聊一下 #兒童餵食疾患 (Pediatric feeding disorders)
在大家開始跳出來說 "啊!我知道,我們家小孩就是偏挑食...." "每次都吃很少" "體重都長不起來" 之前,想先請大家想一下:到底什麼樣的狀況是 #異常 ?
以偏挑食而言,到底怎麼樣才算挑?怎麼樣才算有問題?
舉例來說,我有一個好朋友不吃肉,肉類只吃義大利肉醬麵那種肉末,但其他蔬食類都沒問題。這樣算挑食嗎?
或者不吃咖哩,只吃其他種調味的肉類,這樣算挑食嗎?
又或,如果今天一個個案雖然每天三餐都只喝管罐營養品,但營養算起來均衡,熱量充足,維他命足夠。如果個案也心滿意足,這樣,算異常嗎?
以偏挑食而言,到底怎麼樣才算挑?怎麼樣才算有問題?
舉例來說,我有一個好朋友不吃肉,肉類只吃義大利肉醬麵那種肉末,但其他蔬食類都沒問題。這樣算挑食嗎?
或者不吃咖哩,只吃其他種調味的肉類,這樣算挑食嗎?
又或,如果今天一個個案雖然每天三餐都只喝管罐營養品,但營養算起來均衡,熱量充足,維他命足夠。如果個案也心滿意足,這樣,算異常嗎?
在科學文獻上,其實也是經歷了一段混亂期😵
包括picky eating (挑食), fussy eater (吃飯挑剔), feeding difficulties (餵食困難) 都有。
一直到Goday等人於2019年給了一個統一個架構:兒童餵食疾患,並定義如下:
✅經口進食的量與年紀不符,並與醫療、營養、進食技巧與/或社會心理異常有關。
(impaired oral intake that is not age-appropriat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edical, nutritional, feeding skill, and/or psychosocial dysfunction)
兒童餵食困難也有了自己的疾病ICD碼:R63.32
這個架構到底臨床上怎麼來協助個案呢?
包括picky eating (挑食), fussy eater (吃飯挑剔), feeding difficulties (餵食困難) 都有。
一直到Goday等人於2019年給了一個統一個架構:兒童餵食疾患,並定義如下:
✅經口進食的量與年紀不符,並與醫療、營養、進食技巧與/或社會心理異常有關。
(impaired oral intake that is not age-appropriat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edical, nutritional, feeding skill, and/or psychosocial dysfunction)
兒童餵食困難也有了自己的疾病ICD碼:R63.32
這個架構到底臨床上怎麼來協助個案呢?
我們用一個個案來展示這個多方位的評估是怎麼進行的。

我初次見到Eva (化名) 時,是5個月大。而她是個些微早產的女孩,35週大出生,出生體重略輕。
那時候他的體重只有 5公斤(Z分數-4.19),身長61.5公分 (Z分數-3.25),依身高體重Z分數是 -2.55。
簡單解釋一下Z分數。數字距離0越遠,代表體重越低。
WHO 定義是 Z分數 <-2(第3百分位以下)稱為「發育不良(wasted)」
(想要知道更多的,可以看之前的文章:孩子的身高體重曲線在後百分之三,怎麼辦?有其他營養不良指標嗎? )
動作發展包括抓握、對聲音有反應等並無大礙。
但媽媽僅能親餵,寶寶絲毫不肯用奶瓶喝奶。
媽媽不得已,只能湯匙餵她早產兒配方。
那時我們建議她做一系列的檢查,但因為COVID疫情剛好在那時爆發了,
拖到了11個月大時我們才再次看到Eva。
這時她的體重是 5.2公斤(Z分數-4.43),身長68.2公分(Z分數-1.81),依身高體重Z分數掉到了-4.81。
這次我總算成功的說服媽媽讓孩子住院,直接在住院期間做完檢查。
#醫療面上,初步抽血、尿液檢查、超音波檢查並無大礙。
有注意到些微升高的促甲狀腺素(TSH: 8.98 uIU/ml)但甲狀腺素正常。後續追蹤也落回正常範圍中。
#營養面 上,先教導媽媽選擇較高營養濃度的配方。
#社會心理面 上,母親照顧技巧上並無明顯問題,孩子跟母親的互動也算穩定。
#進食技巧 上,語言治療師注意到孩子有口腔過度敏感(oral hypersensitivity),對於放入口腔內的物體十分敏感。語言治療師隨即開始安排相關的課程訓練。
在積極的訓練之下,孩子的進步很不錯。
雖然不願意用奶瓶,但可以開始用吸管喝配方奶。
固體食物方面,細碎的雞肉、豬肉也都開始願意接受。
兩個月後的身高體重,來到了7公斤(Z分數 -2.26)與70.5公分(Z分數-1.79)。依身高體重Z分數來到了-1.89
一切都順利上了軌道,對嗎?原本以為是的,
可惜小朋友因為蛀牙的關係,接受了牙科的相關治療。
治療完後,孩子又再次排斥各種食物進到口腔裡。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幾件事情:
- 不是單一個專科就有辦法完整的評估,過程需要醫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甚至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 每一個面向都有可能互相影響。以這個例子中,口腔過度敏感影響了營養面。其他的例子,例如患者因為醫療的關係容易嗆咳(如罹患神經疾患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不好的經驗而不願進食。如果照顧者忽略這點,而繼續強迫餵食(社會心理面),可能會讓孩子更為排斥。
- 整個過程是動態的。例如今天一個新的醫療事件(蛀牙),可能會再次影響其他層面(進食技巧)
- Sep 29 Thu 2022 12:18
看不見的敵人:藏在食物裡的糖
其實糖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真的是無所不在,
有時候糖不是額外添加的,反而是藏在食品製作過程中的這種「看不見的敵人」最讓人防不勝防。
人類對糖的喜愛可以說是天生的。
在1970年代,研究者就已經發現寶寶更喜愛甜味(以微笑或吐出舌頭來表現)。
在以前糖還是珍稀資源的時候,以糖入菜更是一種貴族的象徵。(這也是台南甜的可能緣由之一)
不過,隨著工業化的進展,糖的取得越來越容易,藏在食物中的糖慢慢成為了一個問題。
加糖or不加糖?
舉例來說,早餐的麥片是個非常方便的食物,在趕孩子們上學時,麥片可以說是早餐救星啊~
然而廠商為了讓麥片更為可口,讓孩子們更願意攝取穀物,其實添加了不少糖分。
如果今天將糖分降低,會不會因為比較難吃,反而犧牲了孩子們整體的飲食健康?
在一個2011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一個兒童夏令營中,設計了兩種不一樣的早餐。
一組是低糖的麥片,另一組是高糖的麥片。每一組都提供三種麥片選擇。其他早餐內容包括牛奶、柳橙汁、香蕉、草莓等。
最有趣的事情在於,研究者同時提供了「糖包」給孩子們。孩子們如果覺得食物不夠甜,可以自行添加,而且沒有限制!
結果發現,兩組的孩子幾乎都表示「喜歡」或「喜愛」他們的麥片。
高糖麥片組的孩子平均攝取了將近兩份的麥片,而低糖組平均只攝取了一份再多一些。
低糖麥片組的孩子,使用了較多的糖包。但最後精緻糖份的攝取量,高糖麥片組的孩子是低糖組的兩倍(24.4g vs. 低糖麥片組的12.5g)。同時,低糖麥片組的孩子攝取比較多的新鮮水果。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幾件事情:
- 確實加糖之後,食物會變得比較好吃。這點從高糖麥片組的孩子攝取比較多的麥片,以及低糖組比較多的孩子添加糖包看出來。不過,在適當調味之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喜歡他們的麥片。
- 加糖之後,增加的攝取量反而擠壓掉水果的攝取,犧牲了整體飲食的營養價值。
- 糖不可怕,但不知道自己竟然額外吃了那麼多糖才是最可怕的。與其一開始就在食物中添加許多糖,可以考慮在食物煮好後再來調味,這同時也是一種機會教育。
參考資料:
- Jennifer L. Harris, Marlene B. Schwartz, Amy Ustjanauskas, Punam Ohri-Vachaspati, Kelly D. Brownell; Effects of Serving High-Sugar Cereals on Children's Breakfast-Eating Behavior. Pediatrics January 2011; 127 (1): 71–76. 10.1542/peds.2010-0864
- Understanding infant eating behaviour – Lessons learned from observation
- Sep 14 Wed 2022 16:40
每一個卡路里都一樣嗎?
在調整飲食來控制體重的時候,240卡的巧克力棒跟240卡的紅蘿蔔,
在熱量計算上是一樣的地位,所以只要熱量控制得好,這些食物就可以代換,對嗎?
對也不對。
在實驗室的環境下,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樣。
首先,是「熱量密度」的不同。
根據台灣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00g的紅蘿蔔熱量為37kcal,以一根200g計算,
要足足吃掉3~4根紅蘿蔔才能達到240kcal的熱量。
而一片明x巧克力 50g,就含有279kcal,可能不需要多少時間就吃光了。
第二是精緻糖「成癮性」的效果。
從近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在攝取蔗糖(sucrose)時,大腦的「獎勵迴路」會被刺激,使得我們更想攝取更多的糖分。這樣的飢餓感,研究者稱之為「享樂性飢餓(hedonic hunger)」。如果這個詞彙很難理解的話,想想我們常常笑稱「甜點有另一個胃在裝」。蔗糖在近年來也逐漸被認為是成癮性的物質。
更有趣的是,就算味覺有問題的人,腸子可能也會替你辨識出哪些有糖。這是2020年刊登在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的動物研究,研究者發現就算是無法品嘗出甜味的老鼠,也學會從裝著葡萄糖水而非人工甜味劑的罐子中攝取糖分。大腦與腸子之間的鏈結是這個機轉的關鍵。
如果對糖如何影響大腦的機轉有興趣的,也可以看看後面這個由TED Ed所製作的五分鐘小短片。https://youtu.be/lEXBxijQREo
根據歐洲小兒消化醫學會(ESPGHAN)的建議,兒童攝取的「游離糖」(free sugar,意思是包括含糖飲料在內,額外添加的糖份)不應超過每天熱量來源的5%。
一茶匙相當於4克的糖,以4~7歲的小朋友為例,每天熱量的來源的5%約為18-20g,大約就是5茶匙的糖。
(原圖來自於歐洲小兒消化醫學會的單張)
也因此,儘管單純從熱量來看,240卡的巧克力棒跟240卡的紅蘿蔔是一樣的,
熱量密度以及額外添加糖分所造成的差異還是不同的。
- Sep 01 Thu 2022 00:14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生了二寶後深刻體認到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想名字是一門很費腦力的事情
想當初懷巧巧的時候
從3個月就開始想名字
想到孩子出生要登記了都還在猶豫不決
老二從知道懷孕的那刻起就確定名字了
直接把當初第二喜歡的名字拿去用
想英文名字又是另一個考驗
我跟爸爸翻遍各種網路名單
再三斟酌簡便、寓意跟重複性
終於選定一個代表人物形象佳的名字
輪到弟弟取名字的時候
已經懶得做功課
直接問弟弟喜歡什麼
然後天才弟弟就堅持要取名叫Mango(因為他很愛吃芒果)
於是前陣子線上英文課老師詢問what's your name的時間都要比別人多一倍
因為老師們都非常好奇名字的由來
前幾天補習班的課本發回來
我很震驚的發現我兒子居然改名字了
所有的課本、習作跟聯絡簿上面都是Turtle
連下課後老師們都大聲的說
"Turtle你媽媽來了,Turtle掰掰~"
- Sep 01 Thu 2022 00:01
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正當我在娘家開心追劇的時候
剛跟外公餵完魚的弟弟迅速跑過來
方: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呀
媽:春暖花開的時候
方:那是什麼時候
媽:你去問爸爸,媽媽現在在忙
方:爸爸,什麼是春暖花開呀
爸:就是溫暖的春天,花都開了呀
方:那是明天嗎
爸:不是呀,現在是夏天,春天要明年才會到
方:ㄏㄚˊ,我要明年才能回去嗎,這樣我要怎麼打電動(哭音)
弟弟後來總是時不時地問我們
為什麼一定要春暖花開才可以
為什麼不能選其他時間
我該說是因為想到電視裡女生拒絕男生的台詞就是"等到明年春暖花開時才......"嗎
- Jul 14 Thu 2022 10:53
談認知行為治療在功能性腹痛的角色
如果對於功能性腹痛還不熟,可以先看看下面關於功能性腹痛的系列文章:
延續之前的話題,在家長的應對之外,
有些孩子的功能性腹痛較為嚴重,已經到了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
有一種在國外文獻中已經逐漸累積不少證據,但台灣仍較少人知道可以用在腸胃症狀的心理治療方式: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就有建議可以使用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腸躁症的整體症狀。
到底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呢?它又可以怎麼樣幫助功能性腹痛呢?
讓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它。
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
在認知行為治療的架構之中,學者們認為:
「人們的情緒與行為是受到他們對事件的認知所影響。
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人們的感受,而是人們怎麼解釋這個事件。」
聽起來有點複雜,我們舉個例子來說。
今天小明考試考不好(事件),因此覺得傷心難過,甚至憂鬱(感受)。
這句話看起來很直覺明瞭,對於小明傷心難過可能也覺得很合理。
但其實跳過了小明怎麼想的(認知)。
小明傷心難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爸媽期待很高,小明覺得辜負了爸媽的期待。
可能是因為自己準備得很努力,覺得努力沒有得到回報。
也有可能小明覺得只要考得不好,就是個沒有用、沒有價值的人。
認知行為治療學派認為,事件本身是中性的。
今天人們的所有開心、難過、沮喪、快樂,都是在經過解讀之後的結果。
我們沒辦法改變事件本身,但我們可以改變怎麼去解讀這個事件的方式。
認知行為治療如何套用到功能性腹痛上
這樣的架構被學者、臨床心理師以及醫師轉到了功能性腹痛上。
這跟部分患者的「災難性思考(catastrophizing)」有關。
舉例來說,一位長期腸躁症的患者。
因為常常發作腹痛、腹瀉,開始擔憂自己的狀況。
今天早上準備要上學了,他想到自己會肚子痛,想到過去常常會因為肚子痛的關係要到保健室,
內心開始想:「我今天不能去學校。萬一我在學校又肚子痛了,一定沒辦法撐過整堂課的。。」
類似的想法還有「我每天都會肚子痛」、「我因為肚子痛不能去上課」、
「雖然前面檢查都沒有什麼異常,我肚子裡面一定有什麼潛藏的狀況。」
於是這位孩子就開始感到焦慮,甚至覺得肚子似乎就開始不舒服了。
於是他就待在家裡,錯過了今天的課程。
長期下來,更增強了自己對腹痛的敏感與關注,
覺得自己的身體一定無法去上課,一定哪裡有問題。
「災難性思考」的人,常常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去思考。
而認知行為治療的過程,就是協助個案找證據,過程中有時會挑戰一下個案的想法
「肚子痛百分之百一定會發生嗎?」
「有可能會發生其他狀況嗎?」
「過去還發生過什麼樣的狀況?」
治療師/醫師會在跟著個案,重新檢視個案自己是否有過度解讀的部分,
並教導如何去面對這些負面的認知想法,以及疼痛。
希望透過這樣簡單的介紹,
能讓大家更了解一些心理治療如何應用在功能性腸胃疾患上,
下次被轉介給身心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時,不會感到太過訝異或不適。
參考資料:
- 余豎文。認知行為治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十一期
- The key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 Kristina Fenn, Majella Byrne, 2013 (sagepub.com)
- Jul 09 Sat 2022 19:58
逃避不可恥且有用 - 談家長如何面對兒童功能性腹痛
在之前對 #功能性腹痛 的介紹中,
提到他的機轉,以及應該要注意的警示症狀。
(如果還對功能性腹痛不太了解的,可以先看看之前的文章:
不過,也常常會有家長問到:
雖然沒有構造上的異常,但孩子的疼痛是真的。
那孩子痛起來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處理?
關注 vs. 分心,哪一個?
有研究者設計了這樣的場景:
研究者募集了一群腹痛的8-14歲的孩子,以及一群健康的自願者。
孩子們接受了一個灌水測試,來誘發他們的腹痛。
簡單的說,研究者準備了一個裝置,裡面灌滿了水並接出一條吸管。
裝置本身被遮蓋起來,只露出吸管讓孩子們使用。
測試開始時,孩子開始吸水直到肚子脹到不行了。
接下來,家長被隨機分配到三種應對方式:
關注(attention)、分心(distraction)、無指示(no instruction)。
在關注組中,家長接收到的指示是「不斷的讓你的孩子注意他/她的身體感覺怎麼樣,向孩子保證這個不舒服是沒關係的,替他感到抱歉,並表達同情。」
範例包括:「我知道現在不舒服,但你很快就好了。」「你現在覺得怎麼樣?」「我可以想像現在一定很痛。」
分心組中,指示是「讓你的孩子心思不要放在他怎麼感受上。與他討論他喜歡的事情。」範例包括「我們來聊聊其他事情來讓你分心。不如我們來說說 ____。」「你晚上想要做些什麼呢?」
而為了避免教導過程所造成的偏差,另外有一組不給予任何指示。
為了確保家長以被分配到的方式應對,喝完水之後的五分鐘家長會一直陪在孩子的身邊,並錄影做行為的分類。
結果呢?
在面對疼痛刺激時,比起無指示組,
分心組減少了近一半的症狀抱怨,而關注組增加了近兩倍。
很難想像嗎?覺得好像在逃避問題嗎?
我們換個場景。
今天孩子在公園開心地奔跑著,
不小心跌倒了,哇哇大哭起來。
你趕忙跑過去,看看膝蓋和腳。還好還好,沒有什麼大礙。
你對他說,「寶貝,你看你看,那邊盪鞦韆看起來很好玩,要不要我們過去玩玩看?」
孩子抽抽鼻子,點點頭,十分鐘之後孩子開心地在鞦韆上笑著。
跌倒了不痛嗎?痛。
跌倒的疼痛是真的嗎?是真的。
分心有用嗎?有。
面對功能性腹痛時,我們沒有辦法立刻讓孩子不痛。
但身為家長能夠教小孩的,是怎麼樣面對(cope)這個疼痛。
逃避不可恥且有用。
- Jul 08 Fri 2022 09:44
你準備好承受知識的重量了嗎? - 遺傳諮詢的重要性
你準備好承受知識的重量了嗎?
早上老婆跟我提到有一對夫妻,在懷孕期間做了基因檢測,赫然發現了孩子有了不小的問題。
然而這對夫妻卻對接下來要留還是要流產生了激烈的紛爭,各執一詞,甚至上網尋求意見。
網路上也戰成了一團。
隨著基因檢測價錢越來越便宜,能檢測的項目越來越多,
這會是後基因時代的常見現象。
歷史中許多慘痛的經驗,讓我們了解基因篩檢不僅是學理上的問題而已,
衍伸的法律、倫理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其中「遺傳諮詢(genetic counseling)」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
一個完整的遺傳諮詢,應該包括了「測前諮詢(pretest counseling)」以及「測後諮詢(posttest counseling)」。
所謂「測前諮詢」,是指在測驗之前,應該要完整地了解該基因檢測的可能結果、風險、限制,以及該檢測的好處。
以今天這個例子而言,在測驗之前,其實夫妻應該要有一些心理準備,
這個測驗會有什麼可能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出來時有哪些可能的處置方式。
有時候,基因檢測的結果反而帶來更多可能的傷害。
例子包括因為帶有某些癌症的風險基因(如BRCA1)而在保險上受到歧視
或在定序等級的基因檢測時發現原來孩子的父親不是我(學術上稱為非父親事件nonpaternity event,研究上推估可能有3-10%的機會)
就算陰性,有時也會帶來傷害。例如家族中具有癌症的遺傳史,
也有案例指出部分不帶有該基因的人反而產生了「倖存者內疚(survival guilt)」。
太多的知識,有時反而帶來痛苦。
在做基因檢測前,尤其是偵測越多資訊的檢測(例如基因組套甚至是全基因/外顯子定序)
應該要有充足的「測前諮詢」,
理解這個檢驗項目,他的可能結果以及風險。
而結果也應該有完整的「測後諮詢」,由專業人員跟受測者解釋檢驗結果。
參考資料:
- ACOG Committee Opinion No. 693: Counseling About Genetic Test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Genetic Test Results
- J. Clin. Med. 2014, 3(4), 1437-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