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功能性腸胃問題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投影片1

一位9歲的女孩跟著爸媽來到門診, 抱怨從六個月前開始就開始腹痛與噁心。

噁心的狀況非常嚴重,幾乎都在早上。伴隨著在下腹部的疼痛。 雖然不至於會吐出來,但會一整個早上都在噁心,導致女孩只能上線上的課程。

在六個月前,她注意到左手有較無力的狀況。經過小兒神經科的評估後,後續在腦部影像學檢查上發現有Chiari畸形與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

Untitled

很簡單的描述,Chiari畸形指的是腦部後顱窩處的結構異常,導致小腦的部分結構向下偏移,擠壓脊髓。Chiari畸形常伴隨著脊髓空洞症。
依照小腦結構偏移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分類。這位女孩的Chiari畸形屬於第一型。

在神經外科醫師的巧手之下,開刀協助修做了減壓以及修補。 追蹤影像上,脊髓的壓迫也改善很多。
然而噁心的狀況依舊持續。 神經外科醫師評估之後,覺得應該跟脊髓空洞症的情形關係不大了,因此將這孩子轉到我的門診。

慢性噁心的評估

在各種腸胃道症狀之中,最讓小兒腸胃科醫師困擾的,大概是就慢性噁心跟嘔吐了。

在定義上,
噁心指的是想要嘔吐的不適感。
嘔吐指的是腸道強烈的收縮,使腸胃中的內容物自嘴巴中吐出。

一些暗示著嚴重問題的症狀包括:體重減輕、神經學症狀、嚴重的早晨嘔吐/頭痛、嘔吐物中帶有膽汁或血液。

投影片3

慢性噁心的評估包括

  • 影像學檢查(如上消化道攝影、腹部電腦斷層、胃排空速率檢查)、
  • 血液檢查(電解質、內分泌、胰臟酵素等)
  • 內視鏡檢查。

目前也沒有一個最佳的檢查順序,相當仰賴臨床醫師的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的結果。

功能性噁心

投影片2

如果經過妥善的評估之後,無法以其他醫療狀況來解釋, 那可能會被我們診斷為「功能性噁心 (functionoal nausea)」。

功能性噁心在兒童的盛行率仍未非常清楚,美國的研究統計大約有0.7%的孩子有這樣的診斷。
另外,大約有25%的功能性腹痛兒童同時伴隨有噁心的問題。而比起單純腹痛的孩子,這群伴隨噁心的孩子有較差的生活品質,也較常影響到日常作息,社交以及校園生活。

在第IV版羅馬準則中,功能性噁心(functional nausea)的診斷標準如下:

在過去兩個月中,必須符合下面所有條件:

  1. 最主要的症狀是令人困擾的噁心,每個禮拜至少發生兩次,且整體而言跟餐點無關
  2. 不總是跟嘔吐有關聯
  3. 經過妥善的評估之後,無法以其他醫療狀況來完全解釋。

功能性噁心的病理機轉目前還不完全清楚。目前的幾個猜測包括:

  • 自律神經失調(autonomic dysfunction)
  • 中樞神經問題
  • 胃部排空異常
  • 其他胃部/小腸的狀況

投影片4

根據臨床的經驗與回顧研究,如果沒有上述的警訊症狀,幾乎所有功能性噁心的孩子(98%)在內視鏡上都沒有異常發現

治療

由於功能性噁心的機轉不明,目前也沒有一個好的治療指引,往往仰賴過往的經驗與嘗試。

一些另類療法如薑、薄荷油、內關穴的刺激等可能有一些幫忙。

身心科方面的治療也被認為有不少幫助, 包括過去提過的認知行為治療。近期則有一篇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指出催眠(hypnotherapy)比起標準藥物治療更能有效的改善噁心的症狀。

飲食方面,會建議少量多餐,減少油脂類食物的攝取(油脂會延緩胃排空速度)

至於藥物,大致上參考其他功能性腸胃疾患與偏頭痛的藥物,分為以下幾類:

  • 神經調節劑,如三環抗憂鬱劑(TCA,如妥富腦 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SSRIs,如離憂 escitalopram)
  • 偏頭痛的用藥,如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抗癲癇藥物如 妥泰topiramate 、優閒 levetiracetam
  • 改善胃部適應,抗組織胺如 佩你安cyproheptadine,身心科用藥如Buspirone
  • 促進腸胃蠕動,如 胃利空 domperidone、metoclopramide

投影片5

至於這位病人的後續檢查,我們下回再說。

參考資料

  1. Functional Nausea in Children. JPGN, 2016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BT0.png

 

如果對於功能性腹痛還不熟,可以先看看下面關於功能性腹痛的系列文章:
 
有些孩子的功能性腹痛較為嚴重,已經到了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
有一種在國外文獻中已經逐漸累積不少證據,但台灣仍較少人知道可以用在腸胃症狀的心理治療方式: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在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對腸躁症(也是歸屬於一種功能性腹痛)的治療指引中,
就有建議可以使用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腸躁症的整體症狀。
 
到底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呢?它又可以怎麼樣幫助功能性腹痛呢?
讓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它。
 
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

20220714 CBT.png

在認知行為治療的架構之中,學者們認為:
人們的情緒與行為是受到他們對事件的認知所影響。
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人們的感受,而是人們怎麼解釋這個事件。
 
聽起來有點複雜,我們舉個例子來說。
今天小明考試考不好(事件),因此覺得傷心難過,甚至憂鬱(感受)。
這句話看起來很直覺明瞭,對於小明傷心難過可能也覺得很合理。
但其實跳過了小明怎麼想的(認知)。
小明傷心難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爸媽期待很高,小明覺得辜負了爸媽的期待。
可能是因為自己準備得很努力,覺得努力沒有得到回報。
也有可能小明覺得只要考得不好,就是個沒有用、沒有價值的人。
 
認知行為治療學派認為,事件本身是中性的。
今天人們的所有開心、難過、沮喪、快樂,都是在經過解讀之後的結果
我們沒辦法改變事件本身,但我們可以改變怎麼去解讀這個事件的方式。
 
認知行為治療如何套用到功能性腹痛上

 

CBT2.png

這樣的架構被學者、臨床心理師以及醫師轉到了功能性腹痛上。
這跟部分患者的「災難性思考(catastrophizing)」有關。
 
舉例來說,一位長期腸躁症的患者。
因為常常發作腹痛、腹瀉,開始擔憂自己的狀況。
今天早上準備要上學了,他想到自己會肚子痛,想到過去常常會因為肚子痛的關係要到保健室,
內心開始想:「我今天不能去學校。萬一我在學校又肚子痛了,一定沒辦法撐過整堂課的。。」
 
類似的想法還有「我每天都會肚子痛」、「我因為肚子痛不能去上課」、
「雖然前面檢查都沒有什麼異常,我肚子裡面一定有什麼潛藏的狀況。」
 
於是這位孩子就開始感到焦慮,甚至覺得肚子似乎就開始不舒服了。
於是他就待在家裡,錯過了今天的課程。
長期下來,更增強了自己對腹痛的敏感與關注,
覺得自己的身體一定無法去上課,一定哪裡有問題。
 
「災難性思考」的人,常常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去思考
而認知行為治療的過程,就是協助個案找證據,過程中有時會挑戰一下個案的想法
「肚子痛百分之百一定會發生嗎?」
「有可能會發生其他狀況嗎?」
「過去還發生過什麼樣的狀況?」
 
治療師/醫師會在跟著個案,重新檢視個案自己是否有過度解讀的部分,
並教導如何去面對這些負面的認知想法,以及疼痛。
 
希望透過這樣簡單的介紹,
能讓大家更了解一些心理治療如何應用在功能性腸胃疾患上,
下次被轉介給身心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時,不會感到太過訝異或不適。
 
參考資料:
  1. 余豎文。認知行為治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十一期
  2. The key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 Kristina Fenn, Majella Byrne, 2013 (sagepub.com)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w to face.png

 

在之前對 #功能性腹痛 的介紹中,
提到他的機轉,以及應該要注意的警示症狀。
(如果還對功能性腹痛不太了解的,可以先看看之前的文章:
 
不過,也常常會有家長問到:
雖然沒有構造上的異常,但孩子的疼痛是真的。
那孩子痛起來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處理?
 
關注 vs. 分心,哪一個?
有研究者設計了這樣的場景:
研究者募集了一群腹痛的8-14歲的孩子,以及一群健康的自願者。
孩子們接受了一個灌水測試,來誘發他們的腹痛。
簡單的說,研究者準備了一個裝置,裡面灌滿了水並接出一條吸管。
裝置本身被遮蓋起來,只露出吸管讓孩子們使用。
測試開始時,孩子開始吸水直到肚子脹到不行了。
 
接下來,家長被隨機分配到三種應對方式:
關注(attention)分心(distraction)無指示(no instruction)
關注組中,家長接收到的指示是「不斷的讓你的孩子注意他/她的身體感覺怎麼樣,向孩子保證這個不舒服是沒關係的,替他感到抱歉,並表達同情。」
範例包括:「我知道現在不舒服,但你很快就好了。」「你現在覺得怎麼樣?」「我可以想像現在一定很痛。」
 
分心組中,指示是「讓你的孩子心思不要放在他怎麼感受上。與他討論他喜歡的事情。」範例包括「我們來聊聊其他事情來讓你分心。不如我們來說說 ____。」「你晚上想要做些什麼呢?」
 
而為了避免教導過程所造成的偏差,另外有一組不給予任何指示。
 
為了確保家長以被分配到的方式應對,喝完水之後的五分鐘家長會一直陪在孩子的身邊,並錄影做行為的分類。
 
結果呢?
在面對疼痛刺激時,比起無指示組,
分心組減少了近一半的症狀抱怨,而關注組增加了近兩倍。

Distraction.png

很難想像嗎?覺得好像在逃避問題嗎?
我們換個場景。
 
今天孩子在公園開心地奔跑著,
不小心跌倒了,哇哇大哭起來。
你趕忙跑過去,看看膝蓋和腳。還好還好,沒有什麼大礙。
你對他說,「寶貝,你看你看,那邊盪鞦韆看起來很好玩,要不要我們過去玩玩看?」
孩子抽抽鼻子,點點頭,十分鐘之後孩子開心地在鞦韆上笑著。
 
跌倒了不痛嗎?痛。
跌倒的疼痛是真的嗎?是真的。
分心有用嗎?有。
 
面對功能性腹痛時,我們沒有辦法立刻讓孩子不痛。
但身為家長能夠教小孩的,是怎麼樣面對(cope)這個疼痛
 
逃避不可恥且有用。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投影片1.PNG

 

 

一位一歲半的女孩,媽媽提到她每天都會大三~四次的稀糊便,大便沒有血絲或黏液。
活力食慾都非常的好,觀察她的生長曲線也都順著自己的曲線生長。
媽媽困擾的問我:「醫師,這樣是有什麼樣的問題嗎?」
 
這個是典型的嬰兒功能性腹瀉(functional diarrhea),
在過往也有學者稱它為學步兒腹瀉(toddler's diarrhea)或慢性不明原因腹瀉(chronic nonspecific diarrhea)
 

投影片2.PNG

診斷標準上,我們引用羅馬IV準則:
 
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 每天無痛、反覆的排出四次或更多的不成形大便
  • 症狀持續超過四週
  • 在6~60個月大之間開始
  • 如熱量攝取足夠,沒有生長遲緩的問題

 

根據過往的調查,約有2.4%小於一歲的嬰兒,以及6.4% 1~3歲的幼兒有功能性腹瀉。
 
我的孩子每天大便x次,大便稀糊,這樣正常嗎?
根據美國的統計,有11.7%的嬰幼兒(年齡範圍5個月~3歲)一天有三次大便。
27%的孩子大便非常鬆軟,4.5%有水便,1.5%大便裡面有未消化的食物。22.1%的孩子在六個月之後就是糊便。
 
這些其實都是非常常見的狀況,不一定有特別的問題在。
 
為什麼會有嬰兒功能性腹瀉?

投影片3.PNG

目前提出的機轉有兩個:
 
第一個是腸腔內的因子。譬如有報告顯示這些孩子有些攝取過量的果糖、寡糖或高濃度的溶液。雖然他們吸收沒有問題,但如果超過他們小腸的吸收能力,就會導致腹瀉。
 
第二個是腸道蠕動。正常而言,我們小腸會有一種稱為「複合位移運動 (migrating motor complexes, MMCs)」的蠕動發生。
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將食物從胃裡面逐漸排放到腸子的蠕動。
在正常的狀況下,一旦開始進食,這種蠕動會停止下來,轉換成另一種讓食物能在腸道更好的被攪拌的蠕動方式。
而功能性腹瀉的嬰兒,進食無法停下MMC。也因此,食物被很快的清掃入小腸之中,並過早的抵達大腸。這些未完全消化的食物以及消化液就造成腹瀉。
 
懷疑嬰兒功能性腹瀉該做甚麼評估?
投影片4.PNG
評估主要是要排除造成慢性腹瀉的原因,包括腸道感染、軟便劑或抗生素的使用以及飲食變化
典型的嬰兒功能性腹瀉,糞便會帶著一些黏液以及/或一些未消化完成的食物。
 
飲食上,可能會造成腹瀉的原因包括有過度餵食、過多的果汁、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但沒有太多脂質,或過多的山梨糖醇(sorbitol,常見於蘋果、桃子、梨子,以及作為食品添加物放在糖果或飲料之中)。
醫師會特別評估幼兒的身高、體重、營養缺乏的徵兆、是否有尿布疹。
 
符合功能性腹瀉的幼兒,不太會有吸收不良的問題。
如果醫師評估有需要,對於特定的個案可能會做糞便檢驗,篩檢可能的腸道感染或吸收不良狀況。
 
嬰兒功能性腹瀉該怎麼治療呢?
不需要特別治療!可以評估一下是否有攝取過多的果汁或果糖,飲食上不必有過多的限制。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功能性腹痛是門診常見的問題。
關於功能性腹痛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孩子有慢性腹痛的狀況,但無明顯生理上或結構上的異常。
(可以參閱另一篇《孩子們的慢性腹痛 - 淺談功能性腹痛》)
當然,隨著對這些疾病進一步的認知,
我們越來越了解到疼痛的發生跟「腦腸軸」之間息息相關。也因此,近年來專研這些疾患的學者們將「功能性腸胃疾患」改名為「腦腸軸疾患(disorder of gut-brain interaction,簡稱DGBI)」
 
兒童功能性腹痛第一線治療,是詳細解釋給患者以及家屬這個機轉。很多時候,了解這是個良性的過程,搭配一些如腹式呼吸等緩解焦慮的作法,
就已經可以讓患者狀況獲得改善。如持續腹痛,才會再給予藥物等其他治療。(治療相關在另一篇文章《腸躁症是什麼?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嗎?是不是沒辦法治療?》有提到過)
不過,臨床上一些吃了藥好轉的人,其實可能不是該藥物的作用,而是吃藥的行為讓患者好轉。這種現象稱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根據近代研究者的定義,「安慰劑效應」是指「透過參與醫療處置的儀式、象徵和行為,而得到有益的臨床效益。

nihms132141f1.jpg

 

(來源:Saps et al., 2009,實線為安慰劑,虛線為藥物)
 
在兒童腹痛與安慰劑之間的關係上,最知名的是2008年amitriptyline在兒童腹痛的研究
Amitryptyline是一種三環抗焦慮劑,近年來也發些有一些神經調節的作用,可用於功能性腹痛患者。
在該研究之中,有功能性腹痛的孩子們被分配到兩組治療方式:一組給予神經調節劑,另一組則給予安慰劑。
在使用藥物的組別中,59%的孩子覺得有改善。最有意思的是,安慰劑組別的孩子有53%腹痛也改善了
 
一個直覺的想法,是試驗的藥物是沒效的。
但基於功能性腹痛是腦與腸道之間連結異常的狀況,是否存在有另一個可能性:安慰劑其實也有治療效果
 
雖然在臨床試驗當中,很常看到使用安慰劑跟藥物比較,
但臨床上,使用安慰劑卻有一些爭議在內。
傳統的安慰劑使用,接受藥物的人是不會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劑
研究上沒問題,但在研究之外,病人並不曉得自己並沒有給到一般認為有治療效果的藥物,這樣真的可以嗎?
有時看到的做法是,醫師跟家屬討論好之後將部分注射的藥物替換成生理食鹽水(但不給患者知道),
或者以逐漸稀釋的方式來讓患者知道其實自己不需要那個藥物。
 
那麼,如果醫師直接告訴患者/家屬說:其實安慰劑有一定的效果,我就是要開安慰劑給你呢
這種作法稱為「開標安慰劑(open-label placebo),意思是讓患者知道正在使用安慰劑。這就避開了倫理上的議題。
 
研究者在2015-2018年間,於3間美國的醫院徵召8-18歲功能性腹痛/腸躁症的患者。
在一個禮拜的觀察期之後,隨機分配到三週的開標安慰劑接著三週的對照時間(未接受安慰劑),或三週的對照接著開標安慰劑。
研究者會向受試者解釋安慰劑的概念,例如「就是個糖水,裡面不含任何藥物」,並說明在多個研究中顯示安慰劑是有治療效果的。
受試者也會分配到一些胃藥(hyoscyamine),當腹痛變嚴重時可以作為急救藥物。
 

(來源:Nurko et al., 2022。深藍色為使用開標安慰劑的組別,橘色為無治療組。)
 
有趣的事情來了。使用安慰劑的時間,個案整體而言腹痛的狀況會改善,使用急救藥物的機會也降低。
等等,研究者都跟你說了這是安慰劑,為什麼還會有用呢?
 
研究者自己提出了幾個論點:
  • 疾病自行好轉。不過進入治療期前有一週的觀察期,而所有的孩童於進入試驗前都有之前治療失效的紀錄,這個可能性較低。
  • 期待。患者或家屬期待這個安慰劑有效,因此這個安慰劑產生了效果。
  • 無意識的期待。過往的研究顯示,爸媽的期待對於治療效果會有影響(placebo-by-proxy)。受試者也有可能為了取悅研究者,而報告自己的症狀得到好轉。
然而患者/父母的期待與治療效果並無關聯性。研究者也無法辨別其他與安慰劑成功相關的因子。
到底怎麼樣的安慰劑才會達到效用,仍有待更多後續的研究了。
 
研究者表示,開標安慰劑或許是一個合乎倫理以及家屬/患者期待的一種治療方式。
 
個人觀點:
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合乎倫理的安慰劑使用方式。
在這同時,這也強調了給予功能性腹痛患者良好解釋的重要性。
或許,我們可以來裝一罐溫開水,上面貼個標籤寫著「肚子痛痛飛走的藥」,認真地給孩子早晚一次,
說不定也會得到良好的效果。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

上次講 #功能性消化不良 ,
提到功能性腹痛三兄弟。今天要來聊聊最常見的功能性腹痛:腸躁症
 
有趣的是,很多爸媽沒聽過功能性腹痛,
卻都耳聞腸躁症的大名。可見在成人消化內科中,
它也是相當常見的一種症狀。
我們今天就簡單用Q&A的方式,跟大家聊聊在兒童腸躁症的狀況吧!
 

Q: 什麼是腸躁症?

投影片2
A:
根據醫界通用的第四版羅馬準則的定義[1],腸躁症的定義如下:
必須要符合以下所有條件至少兩個月:
  • 每個月疼痛至少四天,且符合下列其中一個條件
    • 跟排便相關
    • 大便的頻率改變(增加或減少)
    • 大便的性狀改變(便祕或變糊)
  • 在有便祕的孩子,疼痛不會因為便秘的改善而緩解
  • 經過妥當的評估之後,無法完全用任何其他的診斷來解釋。
 
根據統計,亞洲孩子腸躁症的盛行率平均有15.8%[2],其實並不少見。
 
Q: 腸躁症是不是就是心理因素的問題?
A:
不完全是!
在過去,研究者們認為疾病往往是因為身體某個生理機轉出了錯誤,造成身體的不適。
但現在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生理-心理-社會」模型下的結果。
 
投影片3

曾有研究發現,將近有20%的患者腸躁症發生在身心科疾患(包括焦慮、情緒性疾患)之前,而有25%的患者從未有過身心科診斷。[3]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確實有很多患者同時有身心問題,但也有1/4其實單純是腸胃的狀況!
更忽略了有不少患者是因為長期腸胃的狀況,最後發生了身心科的疾患。
 
在心理因素外,
生理因素上,我們有很多證據顯示腸躁症的患者腸道的痛覺傳導比一般正常人強烈。
(關鍵的TRPV1 受器正是2021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
社會因子上,腸躁症的患者有較高比例幼年期遭受到不當對待,包括體罰以及情感虐待等
其他還有很多因素:基因、腸內菌相失衡、食物誘發等等。
 
投影片4

 

單一的因素,都很難完全解釋腸躁症或功能性腹痛的狀況。
#功能性腹痛 更讓一些人以為,生理機轉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心理問題!
也因此,在近年來在這方面研究的先驅們決定將這些疾病改名為「#腦腸軸疾患」
希望讓大家更了解這個疾病的真實面貌。
 
Q: 腸躁症 是不是沒有辦法治療?
A: 不是的!
 
直至今日還有病人跟我這麼說,真的讓我十分十分的沮喪。
 
或許我們沒辦法馬上藥到病除,馬上就不會拉、不會肚子痛,
但我們絕對有很高的機會可以讓讓腸躁症的患者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投影片5

在藥物上,我們有抗生素、神經調節劑,國外目前也有很多新藥如Eluxadoline、Linaclotide、Lubiprostone...,等待著引進台灣。
針對心理因素,有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飲食上,可以考慮低FODMAP飲食,
也有部分益生菌在小規模實驗中被證實有其療效。
 
根據過往的研究,有70~85%的孩子腹痛最後都可以得到緩解。
正確的認知,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Hyams JS, Di Lorenzo C, Saps M, Shulman RJ, Staiano A, van Tilburg M. Functional Disorder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astroenterology. 2016 Feb 15:S0016-5085(16)00181-5. doi: 10.1053/j.gastro.2016.02.01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27144632.
  2. Paediatric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disorders. Thapar N,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
  3. Sykes MA, Blanchard EB, Lackner J, Keefer L, Krasner S. Psychopatholog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upport for a psychophysiological model. J Behav Med. 2003 Aug;26(4):361-72. doi: 10.1023/a:1024209111909. PMID: 12921009.
  4. Gut . 2008 Jul;57(7):923-9. doi: 10.1136/gut.2007.138982. Epub 2008 Feb 5. Increased capsaicin receptor TRPV1-expressing sensory fibre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abdominal pain A Akbar 1, Y Yiangou, P Facer, J R F Walters, P Anand, S Ghosh
  5.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 2012 Apr;10(4):385-90.e1-3. doi: 10.1016/j.cgh.2011.12.018. Epub 2011 Dec 16.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adverse life event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Kara Bradford 1, Wendy Shih, Elizabeth J Videlock, Angela P Presson, Bruce D Naliboff, Emeran A Mayer, Lin Chang
  6. Rifaximi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out constipation. Pimentel M, Lembo A, Chey WD, Zakko S, Ringel Y, Yu J, Mareya SM, Shaw AL, Bortey E, Forbes WP; TARGET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11 Jan 6;364(1):22-32. doi: 10.1056/NEJMoa1004409.
  7. Gastroenterology . 2009 Oct;137(4):1261-9. doi: 10.1053/j.gastro.2009.06.060. Epub 2009 Jul 31.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mitriptyline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Miguel Saps 1, Nader Youssef, Adrian Miranda, Samuel Nurko, Paul Hyman, Jose Cocjin,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爸爸帶著七歲的小朋友來到診間,
提到從兩、三個月前一次的腸胃炎之後,雖然不再拉肚子了,
食慾似乎一直都沒有恢復的很好。
細問之下,其實孩子是有想吃的,但常常吃了一點之後肚子就覺得脹了。
 
除此之外,小朋友吞嚥食物並無困難,
大便正常,每天都有排軟便,糞便也沒有看到有血絲/黏液。
孩子沒有嘔吐,也沒有明顯腹痛的情形。
對了一下生長曲線,體重也沒有明顯下降。
家裡面也沒有人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這是兒童功能性腹痛的三兄弟之一: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關於功能性腹痛的說明,可以看上次的文章:孩子們的慢性腹痛 - 淺談功能性腹痛
 
雖然中文直譯為消化不良,其實它是指一系列的上腹部不適,包括:上腹部(肚臍上方)疼痛、餐後腹脹、早期飽足感、腹部脹氣、噁心、嘔吐等。
根據調查,美國約5-10%的健康青少年在調查中提到有消化不良症狀,有7%的孩子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1]。
 
診斷標準放在文末,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可能造成的原因:胃部蠕動異常、內臟痛覺敏感、輕微發炎
image
功能性消化不良被認為可能有多個原因,造成了類似的症狀。
目前推測可能的原因包括有:胃部蠕動異常內臟痛覺敏感以及胃腸輕微發炎
 
胃部蠕動的異常,也包括了胃部的適應性。
胃就像是一個氣球,是可以擴張的器官,在進食時會放鬆來裝進食物,
之後慢慢蠕動,將胃內的食物排進小腸之中。
研究發現,有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孩子們胃部排空的速度跟一般人比起來較慢。
 
另外,30-50%的病人是屬於「內臟痛覺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他們對於胃部的脹大是較為敏感的。這也解釋了為何這些病人會有早期飽足感。
 
發炎的假說方面,研究指出約有兩成得到細菌性腸胃炎的孩子之後會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曾經有過牛乳蛋白過敏的孩子,之後也有較高機率會有消化不良症狀。
 
至於大家常想到的幽門螺旋桿菌,其實在成人和孩子的角色略有不同。
目前認為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沒有造成潰瘍,沒有充足的證據認為跟上腹不適有關。
 
功能性消化不良該怎麼評估?要做胃鏡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孩子的評估,
要依據孩子的狀況,孩子/家人的意願跟醫師做討論。
 
部分孩子,特別是如果有右上腹痛者,醫師會安排腹部超音波評估
對於餐後飽足感明顯的,可能會安排做胃排空時間測定來看是不是真的有胃排空較慢的狀況。
image
相對於成人,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要做胃鏡仍有些爭議,畢竟胃癌在兒童/青少年族群是極為罕見。
不過如果有下列症狀,胃鏡找到異常的機會較高
  • 消化道出血(血便、糞便檢查偵測到有異常)
  • 吞嚥困難
  • 持續嘔吐
  • 右上腹疼痛
  • 夜間疼痛(影響睡眠)
  • 有家人罹患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 體重減輕
另一個考量點是,如果病人年紀較大了(如10~12歲以上),執行胃鏡的風險較低,
醫師可能會較傾向執行胃鏡檢查。
 
 
功能性消化不良該如何治療?
image
目前兒童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上並無明確治療方式
也因此,醫師會根據病人的不同狀況,與孩子/家人討論。
 
會誘發症狀的食物(如含咖啡因、辣的或油膩的食物)和一些特定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應該要被避免
如果有上腹疼痛的狀況,常用的抑制胃酸藥物有部分效果。
在一些較為困難的個案。有時會用到一些神經調節藥物
 
噁心、腹脹與早期飽足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較難治療的部分。
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如胃利空)常被拿來使用。
抗組織胺藥物(如希普利敏 cyproheptadine)在研究中指出可以改善胃的適應性,也是可以嘗試的藥物。
 
有一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孩子同時伴隨有功能性便秘。
透過軟便劑來改善排便情形,這些孩子上腹不適的狀況也都有顯著的改善。
 

image
Rome IV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診斷標準
有以下一個以上的症狀,一個月內至少四次,持續至少兩個月:
  1. 餐後腹脹
  2. 早期飽足感
  3. 上腹痛或燒灼感,跟排便沒有關聯
  4. 經過妥善的評估之後,無法以其他醫療情形解釋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可區分為下列兩個次分類:
餐後不適症候群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包括令人困擾的餐後腹脹或早期飽足感導致無法吃完正常的一餐。其他支持性的表現包括上腹脹、餐後噁心或過度嗝氣。
 
上腹痛症候群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包括下列所有令人困擾(指嚴重到影響正常活動)的症狀:疼痛或上腹燒灼感。疼痛並未分布到其他腹部或胸部區域,且在排便/排氣後不會改善。支持性診斷標準:(a)疼痛是屬於燒灼感,並未有胸骨內疼痛(retrosternal component);(b)進食常常會誘發/改善疼痛,但也會在空腹時發生。
 
 
Ref:
  1. Robins et al., Prevalence of Pediatric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Utilizing the Rome IV Criteria. J Peds, 2018
  2. Drossman, Douglas A.. Rome IV Pediatric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 Rome Foundation, Inc. Kindle Edition.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ut-Brain axis
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很正常,蹦蹦跳跳,可吃可玩,體重也都有穩定在成長,卻時不時的抱怨著肚子痛。
有的孩子是在早上起來的時候,有時候是飯後,有時候伴隨著拉肚子。
斷斷續續這樣的狀況也持續兩個月以上了,
做過基本的X光,也掃過超音波,但都沒有什麼問題。
 
孩子很可能是「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功能性腹痛的中心原因:神經敏感
「功能性」指的是孩子的腸道沒有阻塞、發炎或感染的問題
儘管如此,這不代表孩子的痛是「心因性」,是「假裝的」。
相反的,孩子的疼痛是無比真實的。
image
腸道有著複雜的肌肉與神經在控制著,讓食物能夠從食道被順利送往腸道並得到適當的消化。
有時候,孩子們的神經變得太過敏感,就算是正常的腸道功能也讓他們感到疼痛。
孩子可以因為這樣的腹痛而哭泣,臉色蒼白,冒冷汗。
學理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內臟痛覺敏感化(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導致痛覺敏感化的原因,從感染、壓力、過敏、遺傳、腸內菌,都可能有關連。
在新的概念裡,我們稱這一類的功能性腸胃疾患為「腦腸軸疾患」(Disorder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image
回到腹痛本身,功能性腹痛其實非常常見,在研究中10~15%學齡兒童都有這樣的問題。
亞洲過去的統計,整體高達15.8% 的孩子有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要怎麼診斷?
功能性腹痛診斷最重要的是病史的詢問:
疼痛什麼時候開始的?疼痛在哪個位置?
發生在什麼時間點?跟吃飯有關係嗎?跟排便呢?
每次疼痛會持續多久?
家裡面有沒有人有類似的狀況呢?
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對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一次就診的孩子,有時候我們就會花上10-20分鐘在了解病史。
 
接著,我們可能會依據孩子的症狀安排一些檢查。
常見如X光、超音波、糞便篩檢,有時候也可能會做血液的檢驗。
 
但要強調一點是,功能性腹痛不是一個「排除性的診斷」,也就是有的人說的「檢查都沒有異常之後的診斷」。
 
在1990年代,一群專家認知到這類腸胃疾病的存在,並組成了國際學會訂定了相關的診斷標準。這是目前在功能性腸胃疾患最重要的學會「羅馬組織(Rome Foundation)」以及診斷標準「羅馬準則(Rome criteria)」的濫觴。
20年來,新的研究者不斷的更新並深化相關的研究,在2016年推出了最新的第四版羅馬準則。
 
依循著羅馬準則,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跟孩子以及爸媽說:
是的,你的孩子是功能性腹痛。」
 
沒有警示症狀的功能性腹痛,診斷不須過多的檢查
為什麼要強調不是「排除性診斷」呢?
因為有過太多經驗,為了想要找到診斷孩子們經歷了太多不必要的檢查,
其中還不乏侵入性的檢查,如胃鏡和大腸鏡。
 
其實,利用詳細的病史詢問和有限的檢查,
我們就可以區分出功能性腹痛以及其他的病理性原因了。
 
如果有下列警示症狀的話,我們應該要提高警覺:
 
image
 
但如果沒有警示症狀,初步的檢查也沒有異狀,
我們應該就可以將孩子診斷為功能性腹痛,並給予合適的治療了。
這部分,我們下次再說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門診遇到,爸媽說寶寶現在才幾個月大,
每次大便前都很用力,大哭、焦躁不安,甚至臉都脹紅了。
整個過程往往要10~20分鐘。
雖然這樣,每天都還是有大便幾次,大便也都很軟。
 
「這樣是便秘嗎?」
其實不是的,這是一種稱做「嬰兒解便困難(infant dyschezia」的狀況
 
成因是因為寶寶還在學習如何排便
 
正常的排便需要靠兩件事情:1. 增加腹內壓力 2. 骨盆底肌肉放鬆
而這兩件事情必須同步配合才行(人類真的是很神奇的動物!)
一開始,寶寶可能碰巧讓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但無法每次都成功,
因此透過哭泣和用力來增加腹內壓力。
慢慢的,寶寶會學習如何正確的排便
 
便秘最大的差別,在於大便不硬,以及大便頻率
如果大便很硬,很粗,或一個禮拜排便次數兩次或更少,
那診斷就會是便秘。
 
嬰兒排便困難不需要治療,自行會好轉
 
和便秘不同的是,嬰兒排便困難不需要治療。
通常這個症狀在一個月大的時候出現,往往在3~4週後就自行改善
 
孩子需要學習,也因此不建議家屬用手指或其他方式刺激寶寶的肛門。
人工的刺激可能反而導致以後孩子學到要等待外在刺激才排便。
 
相關文章:
 

附註:

Rome IV 嬰兒排便困難診斷標準
嬰兒小於9個月大,並同時符合下列兩條件:
  1. 在成功或不成功的排出軟便之前,出力或哭泣至少十分鐘以上
  2. 沒有任何其它的健康問題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這個禮拜幫住院醫師和PGY們上課,
整理了一些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家猜猜,兒童便秘到底有多常見呢?
根據統計,全球有3%的兒童族群有便秘問題。
因為研究所採用標準不一的關係,有的研究甚至更高,到8%。
 
而多早開始呢?將近有3~4成的兒童便秘從一歲就開始了!
大一點之後呢?
台灣在2011年由北榮吳子聰醫師等人發起的問卷調查,7~12歲的兒童有3成多有便秘的情形。
不過呢,在妥善的治療下,其實有一半的兒童在6~12個月之後,都能順利地脫離藥物,免除便秘之苦。
 
裡面所提到的:越早治療,越快有治療效果-->https://pse.is/3amvwa
重複一次,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曾有家長在療程結束的一次門診中跟我感嘆,
「早知治療效果這麼好,為什麼當初又要花那麼多錢吃益生菌?」
媽媽,我也有一樣的感慨啊....
 
image

而兒童便秘最常發生的時間點有三個:

  • 開始副食品,並訓練斷奶時
  • 開始訓練如廁時
  • 較大的孩童開始上學,不想再學校如廁
如果家裡有接近這三個時間點的孩童,
不妨注意一下孩子們的解便狀況喔~
 
<便祕相關文章回顧>
小孩真的便秘了嗎?可以先多喝水和多吃蔬菜嗎?
-->https://pse.is/3amvwa 
介紹便秘的診斷標準,早期治療的概念,以及水分與蔬菜的角色。
 
便秘衛教2. 兒童便秘該怎麼治療? 益生菌有用嗎?
介紹便祕治療方式,以及益生菌的角色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