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生兒常見問題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投影片1

一位兩歲多的寶寶由爸媽帶來健兒門診。爸媽提到最近注意到他想睡的時候會有撞牆的動作。白天都還好,活力食慾也都正常。評估起來發展並無問題。這種行為我們稱為刻板動作(sterotypic movement)。

 

什麼是刻板動作?

投影片2

刻板動作是一種重複而無目的性的動作(sterotypy)。這是在發展正常的孩子中常見的行為。如果刻板動作會影響社交、學術或其他活動,並可能造成自我傷害,則會被定義為刻板動作疾患(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常見的刻板動作包括:

  • 搖手
  • 撞頭
  • 身體搖晃
  • 打自己

對於正常發展的孩子,這種重複的動作在關注之下可以被停下來,或者可以透過分心來停止。對於智能障礙的孩子,這樣的行為就比較難停下。每個孩子的刻板動作都不太一樣:可以在一天內出現好幾次,持續時間可能從幾秒到數分鐘;可能出現在不同時間點,興奮、壓力、疲憊或無聊。

一般來說,刻版動作多在三歲前出現;根據統計,25%的正常孩子會有刻板動作。

 

為什麼嬰兒會有刻板動作?

投影片3

目前對於形成刻板動作的確切原因並不清楚,不過認為這些動作在壓力大、沮喪或無聊時比較容易發生。社交隔離且刺激不足(例如疏於照顧)的孩子比較常會有自我刺激的行為,也可能會演進為刻板動作。

 

對刻板動作的治療

如刻板動作並不嚴重,一開始給家長的建議通常是忽略這些不想要的行為,鼓勵替代動作,並不要將焦慮傳給孩子。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通常刻板動作會隨著時間過去及減少關注而慢慢消失。

不過,對於發展遲緩或自閉症的孩子,刻板行為可能較為頑固,而需要由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作行為或藥物的治療。

行為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療,其中包含了針對性行動練習如何放鬆自我監測後效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以及調整周圍的環境以避免傷害的產生。

如果有疑慮,爸媽可以把孩子帶給兒科/兒童身心科/兒童神經科做進一步的評估。

 

參考資料:

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1 ed., Chap. 37.2 Stereotype Movement Disorders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414 sacral dimple.png

屁屁上方的小凹,需要評估嗎?
 
尾骶骨上的凹陷(sacral dimple)是寶寶相當常見的現象,統計上約有5%的健康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其中74%是單純的小凹。
然而有少數的尾骶骨凹陷,特別是伴隨著其他變化如毛髮、脂肪瘤等時,常意味著潛藏有脊髓神經管發育的問題。
那麼臨床上,我們怎麼樣去區分什麼樣的小凹是可以觀察就好,而什麼樣的需要進一步檢查呢?
 
我們可以依循一個簡單的原則:
  • 沒有伴隨其他表徵,如一叢毛髮、脂肪瘤、血管瘤、長出小尾巴等
  • 直徑小於5mm
  • 距離肛門不超過2.5cm
 
如果都符合以上的標準的話,幾乎是不會有脊髓神經管異常。
 
就算有符合,爸媽也先不要太過擔心。
醫師一般會安排脊椎超音波,或依照需求可能安排核磁共振去評估脊髓神經管的狀態。
就算有異常的小朋友,許多也只需要追蹤,僅有少數需要神經外科醫師的幫忙。
 

 

以下是專業一點的資訊。
目前單一最大型的研究應該是Kucera等人在2014年所發表的研究,對3,991名單純性尾骶骨小凹(符合上述標準)進行脊椎超音波
其中僅3.4% (133人)有超音波上的異常。這些有異常的孩子中,有將近一半(52人)在追蹤時恢復正常,
就算異常者,最後僅5位接受手術(占全部的0.13%)。
小朋友其實也都沒有任何症狀。
 
或許有人會覺得,3.4%的異常也是滿不能接受的。
另一篇回顧分析則提到,就算沒有尾骶骨小凹的孩子,也有4.8%在超音波檢查上出現異常。
也就是說,單純性尾骶骨小凹無法有效預測是否潛藏脊椎神經管異常。
 
2020年則有一篇後設分析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單純性尾骶骨小凹僅0.6%有脊椎神經管異常。非典型的小凹的話,這個比例則來到了8.8%。
這篇另一個有意思的是,比較先做脊椎超音波跟所有人通通做核磁共振。
這背後的理由是,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MRI的敏感度比較高,單純用超音波可能會錯過一些異常。
不過,核磁共振較為麻煩、需要鎮靜、價位也比較高,
這篇subgroup分析做起來真正需要手術的比例其實也差不多(0.8% vs. 0.2%)。
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另一個有趣的討論議題是:對於超音波上有輕微異常的孩子,何時需要手術?
2021年Svokos等人這篇面向國際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對於輕微脊椎栓系(例如low lying conus medullaris)是否要開刀,共識度就較低。
還是得依個案請教神經外科醫師了。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png

前陣子臨床上有護理師與家屬問到,到底無乳糖奶粉可以使用多久的問題。
(關於乳糖/乳糖不耐的相關議題,可以參考上次這篇文章
這邊借用前陣子在兒科消化醫學會活動的報告投影片,來跟大家說一下。
 
如果單純的回答「到底可不可以持續喝無乳糖奶粉?」
答案其實是「可以!
 
幾個理由,
一個是像歐美相對盛行的以黃豆為基底的奶粉,本身依規範就可以不在奶粉中添加乳糖。
其次是如果孩子罹患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一種罕見疾病),就必須要長期使用無乳糖配方。
 

image2.png

資料來源: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 2014年的建議。注意到ISP (大豆奶粉)在乳糖(lactose)的需求量是NR (not required,即"不需要")
 
不過!過去的研究認為乳糖能協助鈣質吸收,乳糖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益生菌食物(又稱益生質)。
歐洲食品安全局在2014年的建議中指出:
「偏好在奶粉中添加乳糖(而非其他醣類)的理由,在於母乳中乳糖佔了很大一部分 ,新生兒分解母乳內乳糖的能力良好,且其它醣類相對於乳糖並無額外的好處。」
 
基於上述幾個理由,個人的看法是:
如果寶寶因為一些原因無法給予母乳哺育,本身沒有代謝乳糖上的問題,且給寶寶喝的是以牛乳蛋白為基底的配方,還是應盡可能給予寶寶含乳糖的配方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enulotomy

什麼是舌繫帶?

 
結構上來說,舌頭是口腔下部的一塊特化的肌肉,上面佈滿了黏膜、味蕾等小結構。其中,在前端與後端將舌頭與口腔連結的結締組織,稱之為「舌繫帶」
 

image

 
研究者發現,舌繫帶如果連接的太緊,連接點太前面,或者太短,可能孩子的舌頭活動就會受到影響。這種狀況就被稱為「舌繫帶過緊」,英文稱作ankyglossia,原意為「彎曲的舌頭」。
 
怎麼知道有沒有舌繫帶過緊的狀況?
評估舌繫帶過短,或舌頭活動程度的方式有多套工具,這邊只舉一個最近由一群英國研究者圖形化的例子(TABBY),讓大家好理解。

figure1

來源:Int Breastfeed J 14, 31 (2019).
 
如上圖所示,這套工具的評估包括:
  • 舌頭尖端的模樣,例如是否呈現愛心的形狀
  • 舌繫帶連接到牙齦的位置,例如連到牙齦的尖端或嘴底
  • 舌頭可以抬得多高
  • 舌頭可以伸得多遠,例如舌頭都位於牙齦內側無法向外突出
 
其中一些評估的點,需要一些經驗才能更準確的評估。如果舌頭尖端看起來像愛心形,舌頭難以抬高或突出,那可能孩子就有舌繫帶過短的問題。
 
隨著大家對舌繫帶過緊這個狀況的認知,盛行率似乎有慢慢在增加,目前的研究是從3%~10.7%不等。[1]
 
舌繫帶過緊,會有什麼問題呢?
目前舌繫帶過緊,大家認為比較有關連的問題有二:
  • 吸奶的狀況
  • 未來發音的問題
有些研究者認為,舌繫帶過緊的問題,會影響寶寶吸奶的能力,
同時也會比較容易導致寶寶含乳困難,以及媽媽乳頭疼痛
儘管如此,其實許多舌繫帶過緊的寶寶哺乳上並無任何問題
 
大家也可以想見,哺乳的成功與否跟許多因素相關,
包括媽媽與寶寶的姿勢、媽媽對於餵食訊號的了解、寶寶本身的狀態、身邊的支持等。
 
舉例來說,在紐西蘭的一個研究中,
研究者將泌乳顧問納入哺乳問題的臨床評估之中,而不僅僅是關注在舌繫帶的問題上,
結果舌繫帶鬆開術的比例從11.3%下降到3.5%,同時母乳哺育的比例並未受影響。[2]
 
將哺乳不成功、乳頭疼痛單純歸因給舌繫帶過緊並做手術,有可能得不到照顧者想要的哺乳結果。
 
舌繫帶過緊,會影響發音/語言嗎?
另一個家長們一定會關心的問題,是「是否會影響到未來孩子的發音?」
一般認為跟舌繫帶過緊有關的發音困難,主要是需要舌頭抬起的/l/、/th/跟/r/三個發音
 
很遺憾的,這個答案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回答。
 
在2015年的回顧研究中[4],研究者僅找到三篇研究針對發音/語言的問題作探討。其中唯一的一篇隨機對照試驗,是比較兩種不同的舌繫帶切開術,而非手術vs. 保守治療。
 
目前最大型有比較保守治療的研究發表在2019年[6],電話訪問了77位平均5~6歲舌繫帶過緊的孩童。結果,接受切開術的孩童舌頭確實較能完成一定的動作,但語言困難的比例並未有差
 
會有這樣的爭議原因跟前面類似的,語言能力跟發音,跟舌頭的靈活度不完全一樣。
美國語言聽力學會(ASHA) 就指出,就算是跟舌頭高度相關的/l/、/th/跟/r/,在舌繫帶過緊的狀況下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發出。
 
總結:舌繫帶過緊,到底要不要做鬆開術?
我們從如何評估舌繫帶過緊,一路談到哺乳、發音的問題,現在該來說說結論了:舌繫帶過緊,到底要不要做鬆開術。
 

Frenulotomy (1)

 
至今而言,大部分的學會都表示:
應依個別孩童狀況而定
 
會有這樣的模稜兩可的建議,主要還是相關的研究不夠多且不夠紮實。嬰幼兒本就是易受傷害族群,研究的評估辦法(如哺育的成功與否,發音是否困難)又往往欠缺客觀的評估。
 
另一個研究困難的原因,在於嬰兒時期舌繫帶鬆開相對風險極低,最常見的方法甚至一把無菌剪刀就可以了,大概只會有極少量出血,也不需要麻醉。[3] 在處置風險低的狀況下,有些醫師就會認為:
「你明明知道鬆開術的風險很低,又有潛在的好處。嬰兒階段做還可以省去全身麻醉的風險,你不在這個階段做鬆開術,反而去比較治療vs.不治療,這樣是『不道德』的。」
 
當然,風險的高低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樣子的處置風險是不是真的讓大家都能接受,還是見仁見智的。
 
如果孩子有舌繫帶過緊,且同時有上述的母乳哺育/發音上的困難,建議在接受鬆開術前,還是要尋找哺育諮詢專家/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的評估
 
參考資料
  1.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Ankyloglossia in Children - Anna H. Messner, Jonathan Walsh, Richard M. Rosenfeld, Seth R. Schwartz, Stacey L. Ishman, Cristina Baldassari, Scott E. Brietzke, David H. Darrow, Nira Goldstein, Jessica Levi, Anna K. Meyer, Sanjay Parikh, Jeffrey P. Simons, Daniel L. Wohl, Erin Lambie, Lisa Satterfield, 2020 (sagepub.com)
  2. A multifaceted programme to reduce the rate of tongue-tie release surgery in newborn infants: Observational study - ScienceDirect
  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kyloglossia in Newborns and Infants: A Review | Neonatology | 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 JAMA Network
  4. Treatment of Ankyloglossia for Reasons Other Than Breastfeeding: A Systematic Review | Pediatrics |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org)
  5. Ankyloglossia: To Clip or Not to Clip? That’s the Question. | The ASHA Leader
  6. Caregiver perception of speech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kyloglossia: Comparison between surgery and non-treatment - ScienceDirect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
嬰兒紅屁屁,身上長汗疹/痱子,是爸媽在嬰幼兒照顧時期最困繞的事情之一。
也有不少家長有疑問:痱子粉/爽身粉,到底能不能給嬰兒使用呢?
 
先講個人的結論:不建議給嬰幼兒使用痱子粉。如真的要使用,請避開滑石粉製的,並盡可能用在遠離口鼻的屁股部分就好。
 
兒科醫師最擔憂的事情:痱子粉吸入對肺部造成傷害
 
痱子粉主要的原理,主要是透過粉末吸水的能力,因而讓粉撲過的地方保持乾爽。
另一大類常見的爽身粉成分則為玉米澱粉。
 
對兒科醫師而言。最在乎的點其實不是癌症,而是粉末吸入時可能對嬰兒肺部造成的影響。
特別是如果家長是使用在頭頸部,量又使用得比較大的話,可以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
 
早在1981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就提出警訊,指出滑石粉吸入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有高達20%的死亡率。在2018年它們所出版的兒童環境衛生(Pediatric Environmental Health)之中,也建議家長避免使用滑石粉,以免在一些意外(如不小心打翻)時讓嬰幼兒吸入過多。
 
痱子粉,石綿,以及癌症
 
至於痱子粉,或者特別指滑石粉與癌症之間的關聯,其實尚無明確答案。
 
滑石礦的附近常常伴隨有石綿(asbestos),一個目前國際間認定的第一級致癌物質。在開採時,滑石與石綿在容易混在一起。也因此在在1970年代發現石綿與癌症之間的關係之後,滑石粉有特別進行過濾。不少含有滑石粉的化妝品、痱子粉等,都會特別聲明自己的產品不含有石綿(如嬌生)。
 
僅管如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在2018~2019年委託檢驗公司針對43件含有滑石粉的化妝品進行檢測,其中有9件仍存在有石綿成分。針對滑石粉中石綿的檢測,將持續地進行。含有滑石的產品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安全,仍有一些些疑慮。一些知名化妝品廠商,如Chanel、Revlon與L'oreal,也都宣布在產品中移除滑石成分
 
回到爽身粉上。嬰兒爽身粉的最大廠商嬌生公司於2020年,已經有超過13,000名個案向嬌生公司控訴並求償,最近的一起敗訴是去年被新紐澤西州的陪審團判決應支付7億美金的巨額賠償。在這些紛紛擾擾之中,嬌生公司悄悄的在去年五月於美國與加拿大宣布停賣爽身粉
 
(我自己的解讀是,嬌生忙著做COVID-19疫苗就夠了,何必在那邊被官司纏身?)
 
痱子/汗疹的治療,保持通風乾燥就好
投影片2
痱子/汗疹的成因,是因為寶寶皮膚汗腺的未成熟,汗腺開口塞住之後,汗液溢出至周圍的皮膚,所造成的疹子。處置上,只要避免包覆過多的悶熱,保持清潔乾爽,都會慢慢地自行改善。也因此,其實沒有使用痱子粉的必要。
 
另一個可能會用到痱子粉的時機點則是尿布疹。雖然痱子粉可能可以讓屁屁保持乾燥,但其實效果可能不如勤換尿布與曬屁屁,保護的效果可能也不如其他屁屁膏/氧化鋅。
 
如果真的要使用痱子粉/爽身粉,建議使用顆粒較大的粉末如玉米澱粉,使用時也盡量避開口鼻部分以免吸入。
 
Ref:
  1. Baby Powder—A Hazard! Howard C. Mofenson, Joseph Greensher, Anthony DiTomasso, Sharon Okun. Pediatrics Aug 1981, 68 (2) 265-266;
  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health/2020/02/05/baby-powder-safe-use-does-cause-cancer-questions-answered/4657693002/
  3. https://www.parents.com/baby/health/is-baby-powder-safe/
  4. https://www.reuters.com/investigates/special-report/johnsonandjohnson-cancer/
  5. IARC monograph -Asbestos (2012)
  6.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0207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臉書社團上滑到有一篇文,
媽媽問到:小孩七個月大了,半夜看到小孩睡一睡變成趴睡,怎麼辦?
 
一歲以下嬰兒都應該仰睡,避免嬰兒猝死症候群
其實會問出這個問題,代表我們對嬰幼兒仰睡的宣導很成功。
仰睡的宣導,主要跟「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相關。
根據定義,嬰兒猝死症候群為:「一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
 
雖然這些嬰兒猝死症候群目前原因不明,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這些趴睡為危險因子之一。
目前主流的假說是,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發生窒息等事故而死於夢中。
因此要排除所有可能會造成嬰幼兒呼吸道阻塞的可能原因。
 
完整的建議除了一歲以下嬰兒每次都必須仰睡之外
還包括了:
  • 床鋪表面必須堅實,外表可包以被單。
  • 嬰兒不建議與其他人同睡,但建議與父母同室睡眠
  • 嬰兒床不可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其實還包括床圍喔!)
  •  嬰兒不宜配戴平安符、項鍊等可能阻塞呼吸的物件
 
下圖是一個嬰兒安全睡眠環境的範例

Mom leaning over, looking at baby sleeping in crib, illustrating ways to reduce baby risk's of SIDS: Use a firm sleep surface, such as a mattress in a safety-approved* crib, covered by a fitted sheet; Do not use pillows, blankets, sheepskins, or crib bumpers anywhere in your baby's sleep area; Keep soft objects, toys, and loose bedding out of your baby's sleep area; Do not smoke or let anyone smoke around your baby; Make sure nothing covers the baby’s head; Always place your baby on his or her back to sleep, for naps and at night; Dress your baby in sleep clothing, such as a one-piece sleeper, and do not use a blanket; Baby’s sleep area is next to where parents sleep; Baby should not sleep in an adult bed, on a couch, or on a chair alone, with you, or with anyone else. Inset image shows baby sleeping in bassinet; bassinet is next to adult bed; mom is in adult bed looking at baby in bassinet.

 
 
如果嬰兒發展程度已經到了會自己翻,其實不必幫他矯正回來
不過呢,如果嬰兒來到4~6個月之後,其實已經到了會自己翻身的年齡了,
常常睡一睡就會自己變趴著。
這樣爸媽或其他照顧者是不是半夜要起來很多次,檢查他們睡覺的狀況?
 
其實,在嬰兒早期仰睡的寶寶是很少會變成趴睡的
而到了會自己翻身的年齡呢,沒有證據顯示幫助他們改回仰睡會比較好
所以,爸媽就安心睡吧XDDD
 
當然,其他的措施包括以仰睡的方式入睡,安全的睡眠環境等等
都還是要施行喔!

擷取.PNG

Source: Infant sleep position and SIDS,NICHD,2007
 
Ref:
Infant sleep position and SIDS,NICHD,2007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好友生了寶寶,卻因為黃疸的關係被留置在醫院照光。
也有月子中心的寶寶因為黃疸被帶回醫院照光。
就來談談新生兒黃疸吧!
 
在新生兒黃疸的區分上,常會聽到我們說「生理性黃疸」一詞,用以跟「病理性黃疸」來區分。
到底什麼是生理性黃疸呢?
 
從胎兒到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轉換
image
膽紅素的產生主要來自於紅血球代謝之後的產物。
在胎兒時期,膽紅素的代謝是直接從血液經由胎盤所代謝
而出生之後,新生兒的膽紅素就得經由肝臟所代謝(變成直接型膽紅素)之後,經由膽汁所排出
 
在出生的這段時間,新生兒的胎兒紅血球會逐漸汰換為成人型態的紅血球,增加膽紅素的量。
而同時新生兒的肝臟代謝的能力暫時尚未完全成熟。
兩個因素相加之下,就造成了我們所見到的現象:
 
「新生兒從臍帶驗到的血,膽紅素大概只有1~3 mg/dl。
隨後在第二到第四天來到高峰,約5~6 mg/dl,
而第五到七天降到<2 mg/dl。這樣的現象我們稱為生理性黃疸
 
上面那段是來自於兒科的聖經, Nelson's 教科書第21版。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來源呢?因為在台灣,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數字...
 
台灣人是黃疸的高風險群
國外,整體而言<3%的新生兒黃疸會來到15 mg/dl以上。
然而在台灣,根據2018年發表的健保資料庫研究[1],
需要照光或換血(也就是黃疸值至少>15mg/dl)的新生兒在2010年已經占了所有出生數的13.7%
不過也不必太擔心,其實真正到很嚴重,需要換血的僅占0.1%不到。
 
其實華人是高風險族群,這點在國外的指引[2] 和教科書中早已點明了。
但到底是為什麼呢?目前主要看法,是跟一些紅血球和膽紅素代謝的基因有關,
直至近幾年仍有許多台灣的學者投入這邊的研究[3-4],但這邊再講下去就太深了。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要知道台灣新生兒有不少人有黃疸就行了。
 
黃疸 = 膽紅素製造過多 + 代謝減少
image
從最基本面來看,新生兒黃疸的形成無非是兩大類成因:膽紅素的製造增加,或膽紅素的排出減少。
膽紅素製造增加的原因,包括了母胎血型不合(寶寶與媽媽ABO或Rh血型不合)、頭部血腫、紅血球過多症、蠶豆症(G6PD缺乏)等等。
而膽紅素排出減少,包括有腸肝循環增加(膽紅素從腸道回收過多)、哺育母乳、先天代謝異常、肝臟缺血(例如出生時有缺氧)、一些膽汁滯留症候群,
以及我們最最擔心的膽道阻塞問題,如膽道閉鎖。
還有一些如敗血症,會同時增加膽紅素的製造與排出。
看看上面的圖表就已經密密麻麻了,而這還是省略了不少因子之後的結果。
 
我比較喜歡的生理性黃疸的說法,是以下:
「在這些除了黃疸以外完全正常的新生兒,因為黃疸的發生率很高,我們將他們稱為生理性黃疸
其實,生理性黃疸就只是數個造成膽紅素製造增加及排出減少的因子,交互作用的結果。」[5]
 
下列新生兒黃疸要注意:太早、太高、太久
image
總之,新生兒黃疸是台灣很常見的狀況,每十個就有一個新生兒需要照光。
大部分都是良性的狀況,也因而被我們稱作「生理性黃疸」
但是,如果孩子的黃疸有以下的狀況,就需要額外注意:
  • 太早:在出生後48小時內就出現黃疸。
  • 太高:孩子的黃疸值太高,需要加強照光的強度
  • 太久/太晚:超過一週大時才超過照光標準,或兩週大以上仍有黃疸狀況。
 
在台灣,一般新生兒在3~5天大時會跟媽媽一起出院,
我們在出院時或在醫院時都會檢測過寶寶的經皮黃疸值。
 
出院後,在沒有儀器的幫助之下,可以試著看看黃疸的進展。
一般而言,新生兒的黃疸是由頭到腳的進展。
如果在肚臍以下的皮膚還看得出黃,可能黃疸數值就比較高,需要額外注意。
也可以在一個月大時的健兒門診,請兒科醫師做妥善評估。
 
最後,別忘了健兒手冊上的大便九色卡。
如果寶寶大便顏色有異常,請盡快帶寶寶就醫。
image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onatal-acne__DermNet.jpg

新生兒痤瘡(neonatal acne),影像來自於DermNet NZ,
 
新生兒臉上常常會出現許多疹子,雖然大多數都是良性的,常常會讓爸媽焦慮。
就來介紹一些新生兒常見的臉疹吧!
 
新生兒痤瘡(neonatal acne)發生在大約20%的新生兒身上,通常在1個禮拜大之後開始出現,會看到跟青春痘類似的特徵:粉刺、膿包、紅紅的發炎區域,
主要出現在臉部、頭部,偶爾在胸部或背部出現。
 
新生兒痤瘡目前機轉認為跟皮脂腺受到賀爾蒙的刺激有關。
通常在4~6個月就會慢慢自行消失,不會留下疤痕。
在輕微的案例之中,治療是不需要的,單純地用清水與肥皂清洗即可,
此外,避免塗抹過多的油類保養品,諸如嬰兒油、乳霜等。
在一些嚴重的個案中,偶爾可以考慮使用局部抗生素治療,如紅黴素(erythromycin),或低強度的過氧化苯(BP gel)
 

NCP-Dermnet.jpg

新生兒頭部膿皰(neonatal cephalic pustulosis),影像來自於DermNet NZ,
 
另外一種跟新生兒痤瘡有時很難區分的,是新生兒頭部膿皰(neonatal cephalic pustulosis)
研究發現,這些疹子跟某些真菌(Malassezia )有關。
和新生兒痤瘡不同的地方在於,新生兒頭部膿皰一般而言不會看到粉刺,
不過也是良性的,都會自行慢慢消失。
在一些嚴重的案例,則可以考慮使用抗黴菌的藥物加快它的消失。
 
參考資料:
  1. Hurwitz Clinical Pediatric Dermatology, 5th ed. 
  2. Pediatrics May 2013, 131 (Supplement 3) S163-S186; DOI: 10.1542/peds.2013-0490B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半夜哭不停,怎麼樣也安撫不下來。不是要喝奶,尿布沒有溼,怎麼抱怎麼拍都沒用。
最後爸媽看著哭泣的寶寶,內心也好想哭。
如果寶寶是五個月內,這很可能就是讓爸媽頭痛不已的「嬰兒腸絞痛
 
定義更新!重點在「難以安撫、發育正常」
 
image
 
如果網路上搜尋的話,常會看到Wessel的「333準則」:每天哭鬧超過3小時、每週超過3天、症狀持續超過3週。
但臨床上,這個診斷標準很多不實際的地方。
  1. 哭2個小時50分鐘,有比3個小時好嗎?3個小時的定義,其實相當人為而武斷。
  2. 一個禮拜持續這樣就受不了了,要家長記錄三週真的太痛苦。
  3. 安撫不下來的時間,遠比安撫下來的哭泣時間重要。
在新的診斷標準(羅馬IV)中,診斷標準更新為:
  1. 症狀開始及結束時都小於5個月大
  2. 反覆而漫長的哭鬧不安,無明顯原因且照顧者無法預防或安撫下來
  3. 沒有生長遲滯、發燒或疾病
可以注意到,在新的定義中強調了「照顧者難以安撫/預防」這件事情,不再去強調時間長短...
半夜抱著哭鬧不安的寶寶,真的一個小時都嫌長。
 
你不孤單,正常寶寶一個半月大時一天哭這麼多...
 
image
 
統計調查,嬰兒腸絞痛發生的比率從5~19%不等。
就算沒有診斷嬰兒腸絞痛,正常寶寶哭泣的時間在一個半月時達到高峰,中位數一天哭到兩個多小時。
天啊,這不就是大部分的人出月中,爸媽和寶寶都在重新適應的那個時間點嗎?
 
一直要到四個月大左右時,哭泣的時間一天才會降到一個小時左右。
由此可知,其實大部分的時候,時間就是最好的良藥。
 
不過,如果寶寶有下列症狀時,應該盡早去看醫生:
  • 尖銳高頻的哭聲
  • 症狀在四個月大之後才開始
  • 頻繁的溢奶、嘔吐、疲憊嗜睡、腹瀉、體重減輕
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嬰兒腸絞痛嗎?
難以安撫、哭鬧不安的寶寶,大概還是有5~10%有真的醫療上的問題。爸媽如果擔憂的話,還是可以帶去給醫師檢查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大部分的狀況從病史和理學檢查就可以判斷出來了,通常不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安撫
市面上不少教導安撫嬰兒的方法,最有名的大概是UCLA兒科醫師 Harvey Karp 的5S's("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的作者,博克來連結),
分別是包(Swaddling)、側(Side/stomach position)、吸(Sucking)、搖(Swinging)跟噓(Shushing)。
這裡不詳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買書/DVD,或也可以先看看YouTube影片連結
 
牛乳蛋白過敏
有研究指出,部分嬰兒腸絞痛的寶寶其實有牛乳蛋白過敏的狀況,因此部分專家有建議從飲食中去除牛乳蛋白。如果是母乳寶寶,媽媽必須從飲食中完全移除牛奶、乳酪等含有牛乳蛋白成分的食物。如果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則必須換成水解蛋白配方。如真的是牛乳蛋白過敏,寶寶會有改善的狀況。
然而,這邊的研究其實相當不一致。截至2018年的整合分析[2],仍無法給出明確的結論。建議要試的話,還是跟醫師討論一下如何進行。
 
益生菌
益生菌大概是少數在實證上面稍微有點幫助的處置。在市面上眾多益生菌選擇中,目前證據最充足的為Lactobacillus reuteri(商品名寶乖亞)。不過別高興得太早,在2018年所做的統合分析[4]看來,大概每天減少大約30分鐘。今年初BB12也有在知名期刊上發表研究,似乎也有一些功效,但仍需更多研究佐證。
 
深呼吸!讓自己喘口氣~
image
圖片來源:SayingImages
 
雖然說,嬰兒腸絞痛是良性的,不會影響到未來生長發育,隨著時間會慢慢改善,但他確確實實會影響爸媽們的生活。
已經有不少證據指出,嬰兒哭鬧的時間跟父母心情沮喪程度有關,甚至導致爸媽的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做得不好?這個寶寶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這個時候,呼叫一下阿公阿嬤,或保母、或信得過的朋友,幫忙一下讓自己喘口氣。沒有人是完美的,生氣和挫折是正常的,偷個空檔追劇或打個電動不是什麼太罪過的事情的!
 
充電一下,讓自己走得更遠!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