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COVID19相關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22/06/18更新資訊:

台灣專家會議於 6/10 宣布,建議5~11歲應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2劑間隔4-8週以上。較原本的12週縮短許多。

迅速的看了一下各國目前接種的建議,如下:

加拿大 (2022.02):BNT,間隔8週。Moderna也可以施打。如果有重症風險,可縮短至4~8週。

美國 (2021.11): BNT, 間隔8週。如有需要(如染疫/重症高風險)可縮短至3週

英國 (2022.02): BNT,間隔12週。

澳洲 (2022.02): Moderna,原則上間隔8週。有需要可縮短至4週。BNT,原則上間隔8週,有需要可縮短至3週

綜合各國的意見,大部分的國家建議還是8週為主,如染疫或重症風險較高可考慮提早完成。提供大家做個參考~


投影片8

難得一次在粉絲專頁秀出大量的資料,畢竟家裡也有一個符合年齡的孩子,只能小心又小心...如果覺得太多數據者,就直接拉到最後一張結論圖吧!

簡單的說,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這件事情:

小孩萬一不幸確診,#嚴重嗎?

疫苗打在小孩身上 #安全嗎?

疫苗 #有效嗎?

投影片10

#嚴重度 而言,
兒童不論是住院率(~0.7%)或死亡率(~0%)都很低。
但就算是無特殊疾病史的孩童,需要住院者也有不小的機會可能需要住到加護病房。
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大約每2,000名感染者也可能出現一名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投影片12
 
#安全性 而言,
比較多的是 #BNT 的資料,800多萬劑疫苗僅有非常少的嚴重事件。
其中有11位心肌炎,10位抽搐。
#莫德納 的資料較少,但大部分也都是注射處疼痛,疲憊、頭痛、肌肉痠痛。三千多名孩童注射後並無心肌炎發生。
投影片15
 
#有效性 方面,
就美國(僅開放BNT)的資料而言,5-11歲未施打疫苗者住院率是施打疫苗者的2倍。
就青少年而言,感染後嚴重疾病者,有9成都未施打疫苗。
接種完整疫苗者,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 的機率下降了91%。
投影片16
投影片18
 
在這邊將資訊分享給大家,希望能讓大家在選擇時有所幫助!
投影片19
文章標籤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PNG

 

 

 

什麼是「長新冠(long COVID)?」

隨著COVID-19的患者越來越多,國外逐漸在成人族群注意到有一群患者似乎在感染大致痊癒之後,依舊殘留一些症狀,
或是感染後一段時間出現新的症狀。

因應各研究中分歧的病例定義,世界衛生組織在去年一月訂定了一個研究用的定義,簡述如下:
  • 過去有過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毒感染
  • 通常COVID-19之後三個月內發生
  • 持續至少兩個月
  • 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
  • 常見症狀:疲憊、呼吸喘、認知障礙
  • 影響日常功能

投影片2.PNG

成人報導中的盛行率,4個月之後還有症狀的患者高達49%。其中有住院的患者比起沒住院的來得較高(54% vs. 34%)
 
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中特別提及,兒童可能需要用另一套診斷標準。
  • 孩子或年輕人有症狀(至少其中一項為生理症狀)
  • 持續或在COVID-19診斷之後才出現
  • 影響生理、心理或社會健康
  • 干擾日常生活(如學業、工作、家庭或社交)
  • 在初始COVID-19檢測之後持續至少12週(症狀可能好好壞壞)
 
兒童最常見的症狀為疲憊、喪失嗅覺或味覺、頭痛、專注力困難。
 
長新冠有多常見?
投影片3.PNG
早期大型的研究(Stephenson教授所主持的CLoCk study)之中,研究者向罹患COVID的兒童患者送出問卷調查。
分別共有三千多名的患者與對照組回覆了問卷。
結果發現,COVID-19的患者比起對照組,有更多的孩子(13.2%)在12週之後仍持續有部分症狀。
換言之,每七個COVID-19確診的孩子,就有一個孩子會有長新冠的症狀。
 
這個早期研究(其實也才去年九月)有不小的瑕疵,包括問卷的回覆率其實很低(只有13.4%),問卷調查本身就有樣本偏差(有症狀的個案比較會回報),
對照組也有五成多的個案有症狀。但這樣的資訊足以讓政府對此警覺。
後續英國以及以色列都有對兒童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後續的自我回報追蹤調查,美國也在去年底開始資助相關的研究
 
英國一個月後仍有症狀的孩子有 0.85-2.31%。以色列(定義為六個月後仍有症狀)的比例則為1.8%-4.6%。
兩國的統計都顯示年紀越大回報有症狀的孩子越多。
今年年初則有一篇統合分析,將過去幾篇研究統整起來,
整體而言有長新冠的孩子比例大約不會超過4%
大部分的孩子,症狀也都在1-5個月內緩解
固然比起前面的數字,算是鬆了一口氣,
但由於COVID-19感染者相當的多,累積起來有這樣狀況的孩子數量也是相當可觀
 
罹病以外,疫情對孩子們的影響
投影片4.PNG
另一個在這些研究中注意到的事情,
是就算沒有罹患COVID-19,長新冠所提到的所有症狀(專注困難、頭痛、疲憊等)也都有孩子回報,
比例在部分研究中甚至高達一半。
可見得疫情對於孩童的影響,不是只有健康這麼簡單。
對於教育、孩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都有不少的衝擊
 
隨著台灣進入疫情高峰,這些孩子們的狀況也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隨著政府宣布開放12~17歲開學後打新冠肺炎疫苗,
不少民眾看了國外心肌炎的新聞人心惶惶,對於是否要施打疫苗感到猶豫。
 
9/8 #台灣兒科醫學會 發明了聲明稿,認為12歲以上青年街種新冠肺炎疫苗,
安全且利大於弊的,呼籲青少年應該依照建議,
施打通過審核的新冠肺炎疫苗
 
image
 
以下針對幾點聲明稿中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疫苗可減少疾病併發症
image
 
雖然兒童新冠肺炎有近5成都屬於輕症或無症狀(可參考上次的網誌【兒童新冠肺炎相關議題:症狀、傳播與何時檢驗】),
仍有一小部分的人會出現重症。
特別是類似川崎氏症的「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後群(MIS-C),
症狀有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等。
雖然發生率僅萬分之3.16,但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致死。
 
另一方面,雖然有些兒童是屬於輕症,但有2-13%的孩子在急性症狀過後,仍有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等狀況。研究者稱之為「新冠長期症狀」。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有機會減少這類疾病併發症。
 
接種疫苗可以減少病毒傳播與變異
image
以家庭或社區的概念來說,雖然青少年得了新冠肺炎僅是無症狀或輕症,
仍有一定的機會傳給其他家人/老人。
一個例子就是最近的幼兒園群聚。
另一個例子是,雖然不少新聞中提到英國政府建議健康的12-15歲青少年不必打疫苗
在之前英國政府八月的建議裡面,卻也提到家裡如果有免疫低下的個案(不論是大人或小孩),
應該提供2劑BNT疫苗。
原文大致翻譯如下:「...了解到這個疫苗注射的主要益處,是提供對免疫低下的家人間接保護。」
 
心肌炎的發生率低
image
 
美國至2021年七月的資料,一共有890萬12-17歲青少年接種疫苗(BNT)。
通報了863起嚴重副作用,其中心肌炎佔40.3%,
換算發生率不到萬分之一,且主要發生在第二劑疫苗之後。
 
儘管罕見,如接受接種的青少年仍應注意,
兩個禮拜內如發生胸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感覺,應盡速就醫評估。
 
不論接種與否,家長應與孩子仔細權衡利弊
image
在美國六月的評估之中,
他們認為跟心肌炎發生的個案數相比,在美國如施行接種疫苗,
可以避免大量的確診個案發生,兩百多筆住院以及重症,更能避免可能的死亡案例。
 
英國則在最近九月三號的聲明中,
很小心的切開了12-15歲以及16-17歲這兩塊族群,並認為:
16-17歲的孩子已經有較高的感染狀況,社交行為也與12-15歲不同。
 
12-15歲的孩童,委員會很謹慎的表示:
「整體而言,委員會認為疫苗的好處稍微高於潛在已知的風險,但承認潛在風險的嚴重程度有不小的不確定性。這些微增加的好處,從健康的觀點來看,用來支持現在對全國健康的12-15歲孩童進行施打,是過為薄弱了。未來不良反應的長期資料可能會提供重新考量利弊的機會,但這可能需要好幾個月。」
 
同樣的證據,在不同的專家眼中,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判讀。
不同的身分、工作與環境,也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不管打或不打,希望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們一起考量各種觀點,可能包括:
  • 個人角度:施打預防針的不適、可能的發燒副作用、罕見但存在的心肌炎風險 vs. 感染新冠肺炎的不適、可能的重症、影響學習狀況...
  • 家庭角度:避免家人間傳播、避免因為感染而被隔離請假...
  • 社會角度:避免國內的傳播,錯過之後下次接種疫苗的機會...
 
未來如有新的證據,再跟大家更新。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JPG

Update: 2021/5/21

兒童COVID-19的症狀

投影片2.JPG

一大部分的兒童(14~16%)無症狀,輕症(指上呼吸道症狀,如咳嗽、發燒、肌肉痠痛等)約三成 ,[1,2]
進展到肺炎者大約四成多,僅3%左右的兒童為重症。
 

投影片3.JPG

症狀上,仍以發燒(47.5%)、咳嗽(41.5%)、肺炎(36.9%)為主。[1]
非特異的症狀如頭痛(13%)、肌肉痠痛(14%)[2],腸胃道的症狀如腹瀉(8.1%)、噁心嘔吐(7.1%)都較少[1]。
 

投影片4.JPG

不過呢,在部分的研究中認為不只三成,有近一半的感染孩子其實是沒有症狀的[3]。包括美國CDC也在文獻探討中說明「想依靠症狀來決定是否篩檢是格外的困難」。
也因此如目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的應變策略中指示,需要住院者一律採檢。從避免院內感染的角度來說,在已進入社區感染的今日台灣,這樣的篩檢對需要住院的兒童患者應該是必要的。
 
兒童之間的感染與傳播
 
這個議題至今仍是許多研究者在探討的部分,特別是事關能不能讓孩子去學校上課。[5]
以美國的資料而言,兒童COVID-19患者占了整體14%,相對是較少的 [6]。也因此,過去曾認為兒童不僅症狀較輕微,在傳播上的角色似乎有限。
無論如何,近期研究指出兒童和成人在鼻咽部的病毒量是差不多的[4],在居家傳染的部分,兒童被也有約兩成的機會會傳給家中的其他孩子或大人。[7]
甚至在今年4月中,美國新增的案例之中有五分之一都是兒童。[8]
 
個人推測,這或許跟一直到近期才有COVID-19疫苗可以使用在兒童族群上或許有關,
但總結來說,兒童是有可能得到,也有可能傳播新冠肺炎病毒的。
 
檢驗時機點
 

投影片5.JPG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05/19 的公告,下列狀況應該要採檢:
有COVID-19症狀者
  • 有接觸活動史,例如:與已經確診/疑似COVID-19感染者有過密切接觸。依據疾病管制署定義,指「包括在無適當防護下提供照護、相處、或有呼吸道分泌物、體液之直接接觸。」
  • 另外兒童比較獨特的地方是有匡列學校接觸者,定義為「 同班上課之同學」
 
無COVID-19症狀者,但有密切接觸,應隔離14天,有症狀再前往篩檢
 
對於沒有密切接觸者,可以跟醫師或防疫中心做諮詢。如果就美國CDC的建議
  • 有症狀,但也沒有較高感染風險者(包括居住或旅遊至有較多傳播風險的地方),應該優先考慮其他感染疾病。
  • 有症狀,且有較高感染風險者(如居住或旅遊至有較多傳播風險的地方),應考慮接受檢驗。
相關資訊可能每天都會不斷地再變動,我會盡量撥空為大家更新!
 
參考資料:
  1. Souza et al., 2020
  2. Assaker, Br.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20
  3. Poline et al., 2020
  4. Taylor Heald-Sargent et al., 2020
  5. CDC,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K-12 schools, visited on 2021/5/21
  6. Children and COVID-19: State-Level Data Report
  7. Laws et al, Pediatric, 2020
  8. Jenco et al, AAP News, 2021
  9. Information for Pediatric Healthcare Provider, CDC. visited on 2021/5/21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Update: 2020/8/6
 
流行病學:兒童個案較少,重症更少

相較於成人,兒童僅佔得到新冠肺炎的病人中很小一部分 (1~5%)。當然這跟兒童症狀較輕有關,但就算在大型篩檢(包括血清抗體測試,如西班牙)的研究裡,兒童得到新冠肺炎的比例還是很低。
跟之前所知類似,絕大多數兒童新冠肺炎為 #無症狀。重症很少見(~1%),從中國、美國和歐洲資料看來,較常見於嬰兒以及較大青少年。死亡案例極為罕見。

 

傳染:兒童傳播的角色似乎較為侷限

傳染:這是最近的資料裡面最有趣的部份。
目前整體研究看來,兒童在疾病傳播的角色似乎比一開始所擔心的 #更為侷限。有研究針對被感染者的全家(包括無症狀者)作篩檢,發現小朋友被傳染的機率較低。多國的家庭群聚研究中也指出兒童很少是 #指標個案 (第一個感染者)

 

臨床症狀:無症狀者常見,有症狀者仍以咳嗽發燒為主

有一大部分的(13~21%)兒童感染者無症狀

在有症狀者中,咳嗽和發燒還是最主要的症狀,一半以上的感染者都有。
噁心/嘔吐不算少見,約~10%左右,儘管這是部分兒童的唯一症狀。

檢驗/影像:
很少有淋巴球過少,發炎指數(CRP, procalcitonin)常常微微上升,肝指數(轉胺酶)也常見輕微上升。
胸部X光,甚至許多感染者連電腦斷層都是正常的。
儘管如此,有不少的兒童仍以雙側肺炎表現,也有無症狀兒童在電腦斷層上會看到異常。

 

新生兒:有些微早產風險。有子宮內傳染個案但少見

新生兒:這也是最近大家很關心的

目前已有數百例新冠肺炎媽媽生產的案例。整體而言,媽媽和寶寶狀況大多不錯。有些微上升的早產風險。
截至七月為止,新冠肺炎病毒在大部分的臍帶血、羊水和胎盤都採檢不到。

但必須說,最近也有報告指出子宮內感染是可能的,儘管作者自己也說非常少見。

好消息是,大多新生兒/嬰兒感染都沒有嚴重併發症,必要時僅需要輕微的呼吸支持。

是否能開放學校?

回到傳染的問題。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兒童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就是:

#是否要開放學校

雖然兒童不如成人那麼會傳染,但接觸的對象可以高達成人的三倍
美國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學校關閉跟新冠肺炎傳染率下降有顯著關係(雖然可能其他一併施行的措施也有關聯)
反面的研究也有。澳洲三天前才在知名期刊上發表:學生和老師並未因就學而顯著影響新冠肺炎的傳播。
美國、加拿大最近已經面臨學校要開啟的狀況。推特上面可以看到雙方論戰不斷。

「...這可能聽起來有點恐怖而刺耳...你們正要經歷我們在學習曲線上,試驗的一部分。」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保持警戒,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這是不二法門。
 
 
參考資料
  1. Boast A, Munro A. COVID-19 and children: what do you need to know?, Don't Forget the Bubbles, 2020. Available at: http://doi.org/10.31440/DFTB.23868
  2. https://www.vox.com/21352597/covid-19-children-infection-transmission-new-studies

 

文章標籤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