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4 sacral dimple.png

屁屁上方的小凹,需要評估嗎?
 
尾骶骨上的凹陷(sacral dimple)是寶寶相當常見的現象,統計上約有5%的健康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其中74%是單純的小凹。
然而有少數的尾骶骨凹陷,特別是伴隨著其他變化如毛髮、脂肪瘤等時,常意味著潛藏有脊髓神經管發育的問題。
那麼臨床上,我們怎麼樣去區分什麼樣的小凹是可以觀察就好,而什麼樣的需要進一步檢查呢?
 
我們可以依循一個簡單的原則:
  • 沒有伴隨其他表徵,如一叢毛髮、脂肪瘤、血管瘤、長出小尾巴等
  • 直徑小於5mm
  • 距離肛門不超過2.5cm
 
如果都符合以上的標準的話,幾乎是不會有脊髓神經管異常。
 
就算有符合,爸媽也先不要太過擔心。
醫師一般會安排脊椎超音波,或依照需求可能安排核磁共振去評估脊髓神經管的狀態。
就算有異常的小朋友,許多也只需要追蹤,僅有少數需要神經外科醫師的幫忙。
 

 

以下是專業一點的資訊。
目前單一最大型的研究應該是Kucera等人在2014年所發表的研究,對3,991名單純性尾骶骨小凹(符合上述標準)進行脊椎超音波
其中僅3.4% (133人)有超音波上的異常。這些有異常的孩子中,有將近一半(52人)在追蹤時恢復正常,
就算異常者,最後僅5位接受手術(占全部的0.13%)。
小朋友其實也都沒有任何症狀。
 
或許有人會覺得,3.4%的異常也是滿不能接受的。
另一篇回顧分析則提到,就算沒有尾骶骨小凹的孩子,也有4.8%在超音波檢查上出現異常。
也就是說,單純性尾骶骨小凹無法有效預測是否潛藏脊椎神經管異常。
 
2020年則有一篇後設分析刊登在JAMA Network Open,單純性尾骶骨小凹僅0.6%有脊椎神經管異常。非典型的小凹的話,這個比例則來到了8.8%。
這篇另一個有意思的是,比較先做脊椎超音波跟所有人通通做核磁共振。
這背後的理由是,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MRI的敏感度比較高,單純用超音波可能會錯過一些異常。
不過,核磁共振較為麻煩、需要鎮靜、價位也比較高,
這篇subgroup分析做起來真正需要手術的比例其實也差不多(0.8% vs. 0.2%)。
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另一個有趣的討論議題是:對於超音波上有輕微異常的孩子,何時需要手術?
2021年Svokos等人這篇面向國際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對於輕微脊椎栓系(例如low lying conus medullaris)是否要開刀,共識度就較低。
還是得依個案請教神經外科醫師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新生兒 尾骶骨小凹
    全站熱搜

    小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