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Mycoplasma

延續前一篇關於黴漿菌的文章,這篇想討論一下: 如果真的想知道是不是黴漿菌感染,有什麼檢驗可以告訴我們答案呢?

下面這個例子可能不是太好,但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

今天某處發生了一場槍殺案。為了辨別誰是兇手,我們可能有下列做法:

  1. 直接在現場逮到兇手。
  2. 調監視器,看一下這段時間內到底有誰經過現場。
  3. 在現場採集指紋與毛髮,再來辨別是哪一個人。

檢驗方法:培養、血清抗體與抗原檢測

三種方法,大致對上黴漿菌的三種檢驗方法:培養、血清抗體與抗原檢測

培養是最初的黃金標準,基本上培養得到就代表得到了黴漿菌感染。不過呢,培養實在是太費時費力了,因此漸漸由其他的方式所替代。

血清抗體是一個臨床上常用的檢驗。一般而言,IgM大概在發病後一週會檢驗得到,而IgG大概在兩週後。抗體的反應在 3-6週時達到高峰,之後在數個月甚至數年逐漸下降。

不過,IgM有很高的偽陽性與偽陰性。就算是幼童,IgM可以持續在體內長達數月以上,這也意味著檢測到IgM不代表這次的感染就是黴漿菌所造成的。對於免疫低下的患者,也可能因為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而檢測不到,然而也是這群患者可能會有嚴重的感染情形。

如果急性期和間隔2~4週之後的康復期血清中,IgG的濃度上升了4倍或更多,可以作為診斷標準。不過呢,這個方法對於流行病學調查或許有幫助,對於臨床上判斷可能實用不大…病都已經好的差不多了誰會想要讓自己孩子再抽一次血??

抗原檢測,正確來說應該是核酸放大檢測 (Nuclear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 NAATs),或者PCR檢測,因為他較高的敏感度與特異性,目前已經漸漸取代其他檢測而成為目前主流的診斷標準。比起血清抗體IgM,抗原檢測可以更早得知可能的病原體。

我只是來看戲的鄉民:無症狀帶原者

好吧,回到凶殺案的例子。現在我們在現場找的兇手(黴漿菌)的毛髮/指紋(抗原),於是興沖沖地說:「兇手就是你對吧!」

結果他跟你說:「冤枉啊,我只是路過的鄉民。」

由於抗原檢測的便利性與敏感度,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根據一篇荷蘭的研究,沒有呼吸道症狀的孩子裡有16.2%被驗到有黴漿菌,而有呼吸道症狀的孩子有16.2%被驗到,兩者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另一篇美國的研究則有56%的無症狀的孩子有帶原。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要判斷孩子究竟是什麼病原體感染的,除了檢驗之外,最終還是得與臨床資訊做綜合判斷。

簡單的臨床判斷法則

那到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透過臨床資訊,推測有沒有可能是黴漿菌感染呢?Fischer等人於2002年發表了一個有趣的判斷方式。這是針對社區性肺炎的孩子。如果孩子有發燒超過兩天,年齡大於三歲,這樣的病人屬於高風險的患者。透過這個方式,可以抓到72%的黴漿菌感染患者。

 

Untitled.png

針對成人的肺炎,日本呼吸學會(Japan Respiratory Society)也有於2005年推出他們自己的臨床判斷標準。囿於篇幅且族群不同,這邊就不提了,連結在此有興趣的再進去看吧!

參考資料:

  1. Waites et al., CMR, 2017
  2. Spuesens et al., PLOS Med, 2013
  3. Fischer et al.,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黴漿菌
    全站熱搜

    碰碰與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