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長新冠(long COVID)?」
隨著COVID-19的患者越來越多,國外逐漸在成人族群注意到有一群患者似乎在感染大致痊癒之後,依舊殘留一些症狀,
或是感染後一段時間出現新的症狀。
因應各研究中分歧的病例定義,世界衛生組織在去年一月訂定了一個研究用的定義,簡述如下:
- 過去有過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毒感染
- 通常COVID-19之後三個月內發生
- 持續至少兩個月
- 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
- 常見症狀:疲憊、呼吸喘、認知障礙
- 影響日常功能
成人報導中的盛行率,4個月之後還有症狀的患者高達49%。其中有住院的患者比起沒住院的來得較高(54% vs. 34%)
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中特別提及,兒童可能需要用另一套診斷標準。
一直到今年年初,才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Stephenson教授召集一群專家(以及年輕患者作為代表)訂定:
- 孩子或年輕人有症狀(至少其中一項為生理症狀)
- 持續或在COVID-19診斷之後才出現
- 影響生理、心理或社會健康
- 干擾日常生活(如學業、工作、家庭或社交)
- 在初始COVID-19檢測之後持續至少12週(症狀可能好好壞壞)
兒童最常見的症狀為疲憊、喪失嗅覺或味覺、頭痛、專注力困難。
長新冠有多常見?

在早期大型的研究(Stephenson教授所主持的CLoCk study)之中,研究者向罹患COVID的兒童患者送出問卷調查。
分別共有三千多名的患者與對照組回覆了問卷。
結果發現,COVID-19的患者比起對照組,有更多的孩子(13.2%)在12週之後仍持續有部分症狀。
換言之,每七個COVID-19確診的孩子,就有一個孩子會有長新冠的症狀。
這個早期研究(其實也才去年九月)有不小的瑕疵,包括問卷的回覆率其實很低(只有13.4%),問卷調查本身就有樣本偏差(有症狀的個案比較會回報),
對照組也有五成多的個案有症狀。但這樣的資訊足以讓政府對此警覺。
英國一個月後仍有症狀的孩子有 0.85-2.31%。以色列(定義為六個月後仍有症狀)的比例則為1.8%-4.6%。
兩國的統計都顯示年紀越大回報有症狀的孩子越多。
今年年初則有一篇統合分析,將過去幾篇研究統整起來,
整體而言有長新冠的孩子比例大約不會超過4%。
大部分的孩子,症狀也都在1-5個月內緩解。
固然比起前面的數字,算是鬆了一口氣,
但由於COVID-19感染者相當的多,累積起來有這樣狀況的孩子數量也是相當可觀
罹病以外,疫情對孩子們的影響

另一個在這些研究中注意到的事情,
是就算沒有罹患COVID-19,長新冠所提到的所有症狀(專注困難、頭痛、疲憊等)也都有孩子回報,
比例在部分研究中甚至高達一半。
可見得疫情對於孩童的影響,不是只有健康這麼簡單。
對於教育、孩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都有不少的衝擊。
隨著台灣進入疫情高峰,這些孩子們的狀況也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