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四歲的孩子來到門診,媽媽說過去三個月以來大便一直斷斷續續有血。 孩子曾經於其他門診就診過了,一開始以為孩子是便秘的問題。 有時較粗的大便摩擦肛門口導致附近的裂傷,因而造成出血。
這種裂傷我們稱為肛裂,是一些便祕的孩子常見的狀況。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nal_fissure.JPG
關於便祕的相關資訊,在之前的文章都有寫過了,我們就不再多提。
然而這個個案在之前的醫師給予軟便劑,讓大便變得鬆軟之後, 仍持續看到有出血的狀況。 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他出血的原因了。
兒童大便出血常見原因
息肉: 較常見 |
梅克爾憩室: 較常見 |
肛裂 |
感染性腸炎 |
淋巴結節性增生 (lymphoid nodular hyperplasia) |
發炎性腸症 |
過敏性紫斑症(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
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包括Osler Weber Rendu disease、Klippel Tranaunay syndrome、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 |
缺血性腸炎 |
壞死性腸炎(typhilitis / neuropenic colitis) |
複式囊腫(duplication cysts) |
上表是兒童大便出血常見的原因。在諸多原因之中,最常見的是梅克爾憩室與大腸息肉。這也是我們接下來為這個孩子所安排的檢查方向。
什麼是梅克爾憩室 (Meckel’s diverticulum)?
一段小腸,以及延伸出來的梅克爾憩室。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ckel's_diverticulum
什麼是梅克爾憩室呢?在胎兒發育的過程中,胎兒原先會有一條臍腸繫膜導管(omphalomesenteric duct)與外面的卵黃囊連接。隨著發育的過程,這條導管會慢慢地於胚胎期第5~7週退化。如果這個退化的過程不順利,有可能會形成一段憩室。
憩室主要分布於小腸的迴腸。教科書上有個「2的法則」來介紹這個憩室:
- 大約2%的一般大眾有這個憩室
- 一般發生在2歲以前。不過小於四歲的孩子都是有梅克爾憩室的高風險群。
- 通常距離迴盲瓣(ileoceccal valcve,大腸與小腸的分界點)兩英尺(~60公分)
- 長度將近2英吋(~5公分)
- 可以含有兩種異位組織,亦即出現原本不該在那裏的組織。以梅克爾契是為例,是胰臟或胃組織。
也由於含有異位組織,憩室附近的腸道黏膜長期受到胰臟酵素和胃酸的傷害,會形成腸黏膜潰瘍與出血。
兩歲以下顯著的無痛肛門出血,都應該要想到梅克爾憩室的可能性。根據文獻上的統計,兩歲以下的腸道出血將近有一半是梅克爾憩室所導致。
該如何檢查是否為梅克爾憩室?如何處置?
梅克爾憩室核醫檢查。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eckel's_Diverticulum_by_Technetium-99m_Pertechnetate_Scan.jpg
梅克爾憩室的診斷主要靠梅克爾核醫掃描檢查(Meckel’s diverticulum scan)。我們會為孩子施打一種放射線的物質(technetium-99m pertechnetate),梅克爾憩室的異生組織會吸收這種放射線物質,而正常的腸組織不會。
因此,我們只要看到腸子中有地方放出放射線,就知道有梅克爾憩室。
如果有血便且有梅克爾憩室,手術切除憩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遺憾的是,這個個案沒有看到梅克爾憩室。於是我們安排了進一步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