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本篇文章含有較多醫學內容,建議非醫療專業人員如有相關疑問,仍應洽詢醫師。
臨床上很多嬰幼兒的症狀,如嘔吐、溢吐奶、腹瀉、血便等,都可以是牛乳蛋白過敏的表現,
但這些症狀實在是太常見了,反而帶給臨床醫師許多的診斷困擾。
有74%的嬰幼兒符合2個或以上的輕微/中度牛乳蛋白過敏症狀,而9%的孩子符合兩個或以上的嚴重牛乳蛋白過敏症狀。
而實際上,可能僅有不到2%的嬰幼兒為真正的牛乳蛋白過敏。
問題來了:面對出現這些症狀(eg.肛門出血)的嬰幼兒,是否會想要嘗試移除牛乳蛋白?
根據現行的醫療指引,如果懷疑牛乳蛋白過敏應該要請哺餵母乳的媽媽從飲食中移除牛乳蛋白,
使用配方奶的話則要改為高度水解配方(包括Alfare、Pregestimil等),
症狀改善之後再次引入。如果症狀再次出現,才能作為確診。但這些高度水解配方又貴又難喝,真的每個寶寶都有需要這麼做嗎?
輕微的肛門出血,確實可能是牛乳蛋白過敏的表現,特別是一群稱為「食物蛋白誘發過敏性直腸結腸炎(FPIAP)」的患者。
在食物過敏之中,有些是IgE-mediated的過敏症狀,如蕁麻疹、氣管收縮、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等。
另外,non–IgE-mediated gastrointestinal food-induced allergic disorders (non-IgE-GI-FAs)也占了一部分,包括
- 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 (FPIES),
- food protein–induced allergic proctocolitis (FPIAP), 以及
- 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pathy (FPE).
|
FPIES
|
FPIAP
|
FPE
|
Colitis
|
Prominent; rectal ulceration
|
Focal
|
Absent
|
Emesis
|
Prominent, repetitive
|
Absent
|
Intermittent
|
Diarrhea
|
Seve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PIES
|
Mild
|
Moderate
|
Bloody stools
|
Seve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PIES
|
Prominent
|
Rare
|
Edema
|
Seve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PIES
|
Mild, infrequent
|
Moderate
|
Shock
|
15%
|
Absent
|
Absent
|
FTT
|
Moderate-to-seve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PIES
|
Absent
|
Moderate
|
Hypothermia
|
Present (<25%)
|
Absent
|
|
FPIAP 最常發生在六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症狀主要是肛門出血、腹瀉但生長曲線正常。
那麼,如果是肛門出血的患者,有多少是真的牛乳蛋白過敏呢?
在2014~2017年間收案。
所有四個月以下的嬰兒,只要有肛門出血都被轉介給小兒腸胃科,
而如果症狀在移除牛乳蛋白之後消失,則納入收案。
口服食物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OFC)在2-8週之後於家中進行,
如果肛門出血、腹瀉、嘔吐等症狀於重新引入的兩週內出現,則診斷為FPIAP。
在診斷之後,則每兩個月進行OFC,觀察resolution的時間點。
研究一共收案58位,
其中有40位(68.9%)在初次的OFC時並未出現症狀,也就是無法診斷為FPIAP。
就算診斷為FPIAP,有一半在7個月之前,而3/4的患者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改善。
連帶其他幾篇較小型的研究,
肛門出血之後診斷跟牛乳蛋白有相關的,占了12.5%~21.4%。
基於肛門出血大多跟牛乳蛋白無關,過去曾有研究者認為,
如果新生兒看起來整體健康良好而只有少量的肛門出血,可以等待四天左右,
如症狀持續再進行進一步檢查與診斷。
透過這篇研究,Lemoine等人也支持這樣的做法。
整理於此,或許可以給臨床的醫師一些想法。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